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江苏省委一号文件,都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重中之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与老百姓有着怎样的关系?今天让我们来听听两位农业专家的意见。
做好四“调”,让农产品贵起来
主持人:现在市面上卖的日本大米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斤,新西兰猕猴桃、美国车厘子也非常贵,但销售却非常好。而国内的一些农产品却陷入价低难销的局面,如何看待这个情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如何发力?
吴沛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产销矛盾。怎么改?归纳起来是五句话:转方式、降成本、提质量、创品牌、补短板。农业不能再单纯追求产量、高投资、拼资源消耗的方式,要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的路子。要引进好的品种,提供好的生产环境,严格监管化肥农药的投入,做好产品。农业部今年开始在蔬菜、花果、茶中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我们自己培育的大米品种也很好,但就是不如日本大米卖得好,为什么?没有品牌。此外,农业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建好后会大大节省成本,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对江苏来讲,改革要做好四个“调”字:一是调优结构,目前谋划了16个重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二是调高质量,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满足长三角地区的中高端消费。三是调新业态,农业除了产品生产的业态,还要搞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四是调强主体,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把不同的经营主体联合起来,组建产业联盟闯市场,发挥单个农民发挥不了的作用。
赵亚夫:归根到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农民,除了抓新的经营主体以外,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放在普通农户身上。不会种地,有人教技术;没有基金,合作社采购统一的生产资料不收钱,到最后有机大米卖了,再来结账。这样贫困户也能种田了,销售也解决了。要着力培养这种共同富裕的经营主体、服务主体。
发展电商,让农产品“飞”起来
主持人:东台茶干、苏州鸡头米、句容草莓,江苏特色地方农产品通过电商跨区域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的困难在哪里,该如何推动?
吴沛良:现在电商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农村下沉,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农村电商发展主要卡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掌握现代技术的大学生到农村的还不是很多,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第二是要为农民电商提供一点资金,尤其在起步阶段。第三是完善农村的电商服务体系,有的地方搞电商产业园,统一公共服务,开始免租金或低租金,创业起来更容易。
赵亚夫:从我自己搞农村电商的经历看,开始不要一下搞得太大,强调地产地销,这样流通好解决,距离近,信任也容易形成。网上点击订货,第二天、第三天就送来了。由小到大慢慢做,坚持下去,有个两年三年四年,就会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
扎紧“篱笆”,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主持人:在大型超市,有机蔬菜专区非常普遍,电商推出的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月卡、季卡、年卡,预订户很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入口”的安全,为扎紧农产品安全的“篱笆”,江苏农业部门未来有哪些措施?
吴沛良:江苏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查和绩效考核第一名,但农产品质量是易碎品,以前好不代表以后好,管理和生产都不能放松。江苏的做法是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凡是关键环节的化肥农药严格监管,违禁药品绝对不允许使用。对市场准入的农产品,从基地到市场这个环节进行抽检,从目前看,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放心和安全的。此外,农产品安全还有一个诚信问题,这块还要进一步加强,名牌农产品就是要货真价实。
赵亚夫:一定要把合作社搞起来,通过合作社来抓监督、抓质量。我认为大流通不是太适合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形势,不妨提倡江苏人吃江苏的农产品,这样一方面发展了我们的高效农业,质量也好管控。此外,还节省了大量的流通成本、中间环节,产销直供都容易做到。
眼光向外,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进口农产品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上了普通人的餐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农业发展的空间是不是受到了一定的挤压?
吴沛良: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籽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确实对国内农业有冲击,如果我们不转变发展方式,农产品竞争力不高,直接影响到农产品价格、销售,影响农民的收入。但从机遇来看,进口农产品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就江苏来讲,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要加大出口力度,农业也要走出去发展,到“一带一路”国家、到非洲国家,他们需要我们的技术、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我们需要他们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互补、合作双赢。该出去的优势农产品要出去,优势企业也要走出去发展。江苏海外企业集团在巴基斯坦搞了一个农场,专门种棉花,产销一条龙。我们还要引进外国农业企业。跳出江苏看世界,合作双赢才能天地宽,发展农业必须要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农业农民才能够在这个比较优势当中得到效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龙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