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调查(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在扶贫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个家庭,不丢下一个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把脱贫攻坚列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进行了重要部署。
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已被各级政府上升到很重要的政治任务。脱贫脱的是真贫,也是真脱贫。在推进过程中,把好脱贫质量关显得尤为迫切。其中,发展可持续、有前景的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
从林州经验看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以记者走访的河南省林州市、内黄县为例。林州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他们的扶贫口号就是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并通过产业扶贫这一重要途径,使一些贫困对象实现了从“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林州市也因此作为九个典型县(市)之一,被河南省发改委选入产业扶贫先进经验汇编。
据林州市扶贫指挥办公室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林州市总人口116万,辖20个乡镇(街道),542个行政村,现有贫困村25个。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70户14784人,2017年脱贫1998户5444人,未脱贫3357户7267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产业扶贫是林州市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大亮点。其主导产业有建筑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光伏发电等。他们通过做优、做强、做大、做实这些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此带动贫困人群致富奔小康。他们在全市确立林果、中药材、小杂粮、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基地83个,确立了“四个5”的产业扶贫思路(围绕5大主导产业,采取5大扶贫模式,构建5大扶持平台,每个乡镇打造5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享有三项以上产业扶持措施。
基于有产业扶持平台,林州市在退出标准上起点较高,规定脱贫户要有相对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来源,产业扶贫措施达到三项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且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在退出后的扶持政策上,脱贫人口继续享受国家、省市有关扶贫政策,确保贫困人口持续脱贫、稳定脱贫。
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扶贫办负责人张志杰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姚村镇精准脱贫攻坚战从2016年5月开始试点,其他乡镇从2014年、2015年就陆续开始试点。从姚村镇近两年精准脱贫攻坚情况来看,颇有成效。
“我们主要通过产业扶贫、企业帮带、金融扶贫贷款等多途径进行精准扶贫,使贫困面逐渐缩小,贫困家庭逐渐减少。”张志杰说。
姚村镇党委副书记王牧分管扶贫工作,他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产业、企业帮带,金融贷款等扶贫措施,可带动贫困家庭增加稳定收入,这也是姚村镇脱贫攻坚的成效所在。
难啃的“骨头”由政府兜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姚村镇是当地的工业强镇,其辖区内共有41个行政村,几百家企业,虽然没有贫困村,但目前贫困家庭153户402人。其中,没有脱贫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者。这些特困人群大多没有生活和劳动能力,没有稳定收入,较难脱贫。针对这些人群,又该采取怎样的扶贫措施呢?
张志杰告诉本报记者,去年脱贫人群收入比较高,有产业支撑,不易返贫。今年脱贫难点主要集中在没有劳动能力,大病较多,或者有劳动能力但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不能出去劳动的,而且这类人群容易返贫。
“针对这些特困户,我们正在考虑建立扶贫基金以及乡镇自筹建立扶贫车间,利用废弃厂房创办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那些有劳动能力但不能出去打工的人员集中起来,就近就地创业。”张志杰说。
王牧表示,针对一些特困人群,特别是没有生活和劳动能力又没有其他收入的人,由政府兜底,可以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方式。其中一些年老又没有生活和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到敬老院集中供养。
“极少数特困家庭由政府财政兜底,全国大约有1000万人口,如果长期由财政负担,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按年人均3000元的保障标准,每年扶贫资金也是个很大的支出,财政负担也是比较重的,但这是政府的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述。
与此同时,李国祥认为,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就近就地创业,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赚钱,这种做法值得尝试。
关键之年抓落实
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精准脱贫的重点战略如何部署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防时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8年精准脱贫做了部署,中心思想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主要战略包括:一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二是补短板;三是保底线;四是加大中央财政扶贫和转移支付的力度;五是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六是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共同推进。
姜文来认为,这些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抓落实就能做到。领导要高度重视,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做好基层落地的方案,上下形成合力。进行考核,对于目标进行考核检查,并且和领导升迁挂钩。进行奖惩,对于做出贡献的给予适当奖励,对于做得不好的给予适当惩罚,奖惩分明,激发内力。
而从地方实践来看,脱贫攻坚成效跟地方党政主要领导重视程度息息相关。
林州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申军昌告诉本报记者,自2017年以来,林州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坚持有组织、有队伍、有架构、有分工、有制度、有奖惩,全面构建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层层压实攻坚责任,凝聚攻坚合力。
在机构设置上,高规格成立指挥部;在工作安排上,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现场观摩考核,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在对贫困户精准识别认定方面,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推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名单,建立帮扶一览表,在村委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通过严格甄别,层层把关,使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脱贫攻坚脱的是真贫
脱贫攻坚调查(二)
按脱贫要求,年人均收入达到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且有稳定、可持续收入,贫困家庭才算脱贫,才可退档。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贫困家庭通过扶贫救助,当年虽已达到脱贫线,却没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当地政府也把他们列入已脱贫范围。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使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把握好脱贫质量关非常关键,要让贫困家庭真正脱贫,脱的是真贫。
一个也不落下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个家庭,不落下一个人。您认为目前我国脱贫攻坚还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
姜文来:近年来我国精准脱贫取得了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可以说创造了世界扶贫史的奇迹。“中国特色的脱贫”模式,为其他贫困国家脱贫提供了经验,贡献了中国的智慧。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还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任务还很艰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脱贫基础更加薄弱。当前,我国尚未脱贫人口大多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地区,这些自然因素制约了脱贫攻坚的效果,在短时间内改变难度很大。二是脱贫攻坚产业选择难。脱贫人口在选择产业上面临很大的困境,效益高、可持续发展强的产业难以找到,小的脱贫项目解决不了长远的脱贫问题。三是脱贫内生力不足。部分脱贫人口“不是我自己要脱贫,是你要我脱贫”的思想作怪,缺乏脱贫的志气,等靠要的思想较重。
中国经济时报:到2020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成了地方政府的硬任务,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可能存在虚假脱贫、玩数字游戏、强迫贫困户签字等情况,应如何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
姜文来: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攻坚战”的时候,如何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不落下一个家庭,不落下一个人,既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也考验中央政府管理和执政能力。
从总的情况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上下了大力气,是实实在在的真扶贫,为脱贫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脱贫的典范。但也不可否认,个别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还存在虚假脱贫、玩数字游戏、强迫贫困户签字等情况,尽管是少数,但影响极坏,对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抹了黑,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
首先,树立实事求是的扶贫观。对扶贫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树立实事求是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荣辱观,从思想深处根绝作假行为。
其次,建立脱贫攻坚奖惩机制。对于实事求是真扶贫,确实是因为扶贫难度大已经付出最大努力但仍没有达到扶贫目标的,实行适当的“宽容”。对于弄虚作假,搞假扶贫达到目标的进行惩罚,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第三,发挥多渠道监督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监督作用,对弄虚作假的扶贫进行曝光,将其摊在阳光下。同时,严格保护举报者信息,鼓励举报,对于举报的或者媒体报道的事件,件件落实有结果。
第四,建立暗访制度。在不增加地方政府负担的情况下,建立脱贫攻坚暗访制度,对地方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暗访,掌握真实情况,去除脱贫攻坚的“水分”。
怎样才能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才能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对于一些没有生活自理和就业能力的家庭和人群,政府是否应该一直兜底?
姜文来:脱贫攻坚过程中真脱贫、脱真贫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群众争当贫困户现象突出,部分群众将贫困户的扶植政策视为“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想充分享受。因此,将要脱贫的群众真正地甄别出来,把好甄别关,成了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首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充分发挥群众相互监督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负起必要的“核查”任务,如发现其弄虚作假,立即取消贫困户的资格,将真要扶贫的贫困户确定好。
确定是否真脱贫,还要看其是否有稳定的可持续收入来源。评估贫困户真实的收入来源,看其是否有可持续性。要将可持续性列入真脱贫的评估范畴,并作为一项重要原则。
对于贫困户来说,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产业,如果产业兴旺有前景,现实收入可观,达到脱贫标准,是判断真脱贫的标准。当然,真脱贫还要靠“智”,只靠“输血”不行,看是否有“造血”功能,能“造血”并且能达到脱贫标准,才达到了真脱贫,将“造血”功能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是未来脱贫攻坚评估的重要问题。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对于一些没有生活自理和就业能力的家庭和人群,政府应该采取特殊政策,将其纳入兜底范围,进行特殊的扶持。这体现了国家不落下一个人,不落下一个家庭的脱贫攻坚目标,让其充分分享改革成果,温暖每一个人和家庭。当然,也建议这部分人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对其的关爱。
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脱贫的人口因生病、市场等诸多因素重新返贫,这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返贫的脱贫人口,要将其重新纳入脱贫人口攻坚范围进行再次攻坚;对其返贫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其寻找可持续的脱贫项目。对于攻坚期内脱贫人口不脱政策,让其继续享受原来的政策优惠,增加其造血功能。
珍惜每一分救命钱
——直击贫困家庭(特写)
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两三千元,虽然捉襟见肘,但对于特困家庭来说犹如雪中送炭。所以,他们掐着指头,珍惜用好每分救命钱,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节源还须开源。对于没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家庭来说,贫困如影随形,时刻伴随着,如果没有政府的援助,如果政府不兜底,“两不愁、三保障”对他们来说永远只是一种奢望。
偏瘫患者家庭的愿望
河南省内黄县后河乡河道村村民王凤霞家是当地贫困户,也是典型因病致贫家庭。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前,王凤霞家生活还能凑合,2012年因她丈夫偏瘫,不仅失去了自理能力和劳动力,治病还花费了不少钱,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在王凤霞一个人身上。她白天去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下班回到家里,不仅要照顾偏瘫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抽空去地里干活。她没日没夜地干活,靠她一人赚的钱还不能维持生活,平时只能节衣缩食。特别是后来,王凤霞母亲又生病,得的是心脏衰竭,不能吃也不睡,整日整夜地坐着不眠,也需要她照顾。那时,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种艰难的煎熬,她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
王凤霞告诉记者,2013年,她家被纳入了低保,现在每人每月有120元低保补贴,一家四口,每年低保补贴约6000元。有了这笔救命钱,王凤霞感觉肩上的担子轻松了许多。一年6000元的补助费虽然杯水车薪,但毕竟维持了她一家的日常开支。更让她感到温暖的是,去年政府给她家漏水的屋檐进行了修缮,还给她女儿的房间作了简单装修,买了一张床。之前,她家的房子屋顶漏水,每逢刮风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特别是她女儿屋里原来没床,长期睡沙发。
王凤霞领记者去她女儿房间参观时,在伸手掀起帘门的那一刻,那张刚毅而又苦楚的脸上荡起了温馨的笑。
王凤霞的丈夫听说记者来了,拄着拐杖,也从屋里出来了。他对记者说:“刚生病那会儿,我瘫痪躺在床上不能动,还得我妻子照顾我。两个孩子都还小,家里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我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在拖累家庭,甚至多次不想活,生怕她有一天撂下我们不管。”
“现在有低保,我们的日子比前几年好过多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他向记者感叹道。
当记者问王凤霞还有哪些难处时,她掰着指头说:“现在政府给的补助款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两个孩子上学,丈夫一年四季吃药,都需要钱。不足部分,靠我干点农活做些贴补。好在我们是低保户,丈夫的慢性病医药费80以上能报销。另外,两个孩子比较懂事。大女儿今年19岁,已经上大学,她从初中开始就去勤工俭学,多少能减轻家里一些负担。”
“还有,我们住的房屋是30多年前盖的,很多地方需要维修,连门锁都是坏的。门锁不住,小儿子不敢一个人在屋里睡觉。现正上报给政府,等待着维修。”王凤霞说。
另外,让她担忧的是,去年年底有干部告诉她,她家已经脱贫了。而事实上,她家并没有稳定的收入。王凤霞担心,自己家以后吃不上低保,生活没着落。
痴呆母子的窘境
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龙泉庄村村民付巧连,是该村的贫困户,也是典型因残因病致贫的家庭,目前属低保对象。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去她家看到,门窗破烂不堪,有间房连门都没有锁,畅开着,院子里面乱七八糟堆满杂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付巧连因幼时患脑炎后遗症而致继发性痴呆,其子李志兵则为先天性痴呆,存在先天性智力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经医学鉴定,这母子二人均为痴呆,丧失生活及劳动能力。
之前他们的日常生活全靠付巧连的丈夫一人劳作支撑,艰难度日。她丈夫平日里忙里忙外,因长期积劳成疾,患上肝癌等多种疾病,已于2016年去世。付巧连和李志兵母子俩从此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由于付巧连丈夫那边直系亲属即李志兵家里的爷爷、奶奶、叔叔、大爷均已亡故,目前,这对无依无靠的痴呆母子的生活只能暂时由付巧连的姐姐付巧英负担和照看,并把他们母子接到自己身边。
现年63岁的付巧英忧心忡忡。她告诉本报记者,作为付巧连的姐姐,李志兵的姨妈,看着这母子俩无依无靠,不得不暂时担负起照顾他们母子俩生活的重担。由于他们没有生活和劳动能力,吃穿住行用,吃喝拉撒病,哪样都得操心。现在,付巧英自己也是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每月仅两千多元退休金,也无力长期照顾他们。
据付巧英介绍,村里干部看他们可怜,给申请了低保。现在这母子俩每人每月有142元低保金,还有60元残疾人救助金,付巧英帮着他们管理,每天精打细算掐着用,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平日里其他费用,都是付巧英给贴补。最让付巧英担心的是这母子俩的未来。“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谁来照顾他们,给他们生活保障?”付巧英说。
付巧英想给妹妹付巧连和外甥李志兵申请特困户。她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脱贫每一个人都不能落下,共同致富每一个人都不能掉队!’我深受鼓舞,觉得妹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了盼头,于是我写了一份申请报告,递给有关部门,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母子享受特困户的救助,使他们未来能温饱无忧。”
记者曾就付巧连母子情况向龙泉庄村村干部了解情况。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付巧连家前几年有1.87亩土地流转出去,承包给一家企业20年,还卖掉1.05亩地,以上土地款已给过他们家。目前他们家只剩下0.16亩地了,这0.16亩土地合作社每年给他们家补偿160元。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付巧连家几乎没有多少土地赖以生存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关爱,等待他们的将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5-0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