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群贤聚智 论道“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

[ 作者: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7 录入:实习编辑 ]

原标题:群贤聚智 花溪论道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三场主题报告会精彩纷呈

11月10日,贵州民族大学在花溪校区举办“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一天三场、近10个小时的主题报告会上,40多名“三农”问题及反贫困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观点荟萃、言论争锋。贵州民大“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在读博士生参加研讨会。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肖远平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贵州民族大学的建设发展情况及在反贫困领域的工作进展成效。他介绍说,贵州民族大学一直致力于党建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和人才服务。先后成立了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2011协同创新中心、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专家团队承担的《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形成的政策报告得到了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云等领导的批示。2015年贵州省委办公厅专此致函贵州民族大学称,专家学者立足贵州基地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向省委报送了一批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决策咨询意见建议,为省委科学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一批高质量的意见建议被采用。肖远平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贵州民族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带领全校各族师生务实前行、开拓奋进,推进人民满意的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的建设,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续写民大新篇章。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承伟以《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的书面发言稿参会。他在发言稿中指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都是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深化精准扶贫方略、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第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上高度重合。第二,精准扶贫的多维贫困治理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第三,精准扶贫实践及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

主题报告1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改革推进做强做实基层党建、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和创新基层治理”

贵阳市委群工委常务副书记魏发志认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要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群体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体自身脱贫行动的主体性问题。三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有力、治理有效、社区小微组织发展、社区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完善的问题。

中国国际发展网络主席、中国农大教授李小云教授首先分享了勐腊县河边瑶寨的扶贫工作案例,即深度结构性贫困社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他发言表示,国家引领、政府主导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基本逻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的根本政治基础。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深化改革,着力以创新、以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和人民的获得感、在更深层次解决举国体制下的行动策略和行动模式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说:要更好的梳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不足,要让农民在行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要听农民的声音,要重视文化的滋养、支持重建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在具体行动层面,将是一个以人民为主体、眼光向下的革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郭虹提出“从性别视角让减贫更精准”概念,从家庭着眼,重视女性在各个代际贫困中的核心作用。特别从社会组织的产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区发展和“互联网+”扶贫讲述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镇远县委组织部部长祝显德作了“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镇远模式”的情况报告,从镇远县打造一个坚强堡垒,探索两种工作模式,推动三重服务体系,构建四位一体平台,实施五大系统工程,提升六项基本能力,全方面阐述了在脱贫攻坚战中“可持续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长效脱贫机制”的镇远模式。

主题报告2

“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可持续传承”

复旦大学教授张乐天指出中国传统的血缘情、乡土情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血缘情、乡土情急需适应现在改革开放的局面,迎合市场化、全球化的趋势。此外,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性格以及价值观,都让中国农村转型更具独特魅力。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微信、电视等新事物对农村的渗透,使农民形成了个人对这个新世纪的判断,而我们需要去发现可培育、可生长的农村社区动力。他认为,在毛泽东时代,理解中国农村的关键词是制度,而在改革开放时期,理解中国农村的关键词是农民的转型。我们国家党的建设是扶贫最关键、最重要的。贵州的党建扶贫意义重大。

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学者、教授贺雪峰认为乡村振兴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党建扶贫是引领。贺雪峰教授将农村农民进行分类:城郊地区的农民、发达地区的农民、边疆地区的农民以及搬迁异地的农民,振兴不同人群不同地方要因地制宜。他还提出,城乡之间的关系是一抑一扬、一正一反、一快一慢,即:一个是保守的,一个是改革的,一个是稳定的,一个是发展的,两者之间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状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文胜提出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具体场域,也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回归乡村支持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一点上,如何支持乡村可以自主的发展,将振兴乡村和人的发展相结合,支持乡村可以自主选择,会至关重要。

贵州民大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研究员毛刚强结合当前实际指出,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相对较差,支持经济成长的环境和区位条件相对更弱,所以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要更加注重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建设。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文化生活的自我供给、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社区福利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完善、可持续环境能力的提升、边缘、弱势群体的支持系统建设,从而支持乡村生活有意义、有价值,需要多数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予以考虑。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兆霞结合贵州扶贫经验得出结论,贵州是党建扶贫的发端地,也是以党建促脱贫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如何用好党建促脱贫的有益经验,大力推动可持续、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样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成功的关键性保障。只有将党的基层组织建实、建强,让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可持续,振兴乡村战略的实现,才更有保障。

主题报告3

“建设‘三农’工作队伍、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与2020后的农村工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认为文明的进程是改造他人,改造自我的过程。乡村是动态的过程,是多方力量的交集。乡村振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乡村的沟通平台,让农民有更多的空间选择发展,政府专家从中起到辅助作用。乡村振兴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农民在乡村发展中提升自己。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提出乡村振兴需要新的组织体系和新的“三农”工作队伍。通过对乡村的判断,只有新的组织体系的承载,才能让动力机制发挥作用。总结自己多年扎根农村的工作经验,杨团认为,农民群体应该有决定自己的权力。在政治层面,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力需要一个中间权力,即“三农”工作队伍,要与组织体系紧密相连。在技术层面,“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多种服务。

贵州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刚从目前的扶贫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政策是好样的,村干部很努力,农民也想发展,可这三个好条件加在一起为什么没产生一个好效果的疑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刚以这组矛盾引出自己的主题——脱贫攻坚“差点”:一、差点耐心,对脱贫意识没耐心,工作不够仔细;二、差点包容,问责制度使得干部不敢作为,农民没有自主选择,不许留级使得学生落后了跟不上;三、差点配套,项目制与终身制不配套,发展要素不配套;四、差点连续性,前后工作规划之间没有连续性;五、差点归位,政府越位,直接参与。

有着20多年政策研究经验的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罗凌说,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乡村对于中国基本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最关键的变量,“三农”问题非常重要。不要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去改造农业和农村,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农业文明都是文明,乡村振兴要转化为技术层面可操作性的。乡村振兴,要做好人、地、钱、组织、文化这“五篇文章”。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2017-11-1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