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村干部弄虚作假“替群众脱贫”被处理,而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评论相继而至,有的说“填写脱贫调查表岂容弄虚作假”,有的说“脱贫,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还有的说“造假脱贫何时休?”……
为精准识别对象,帮助群众真脱贫,中央以及各地都在出真招、实招。对象识别从一开始的精准识别到回头看再识别再到当前的动态调整识别,帮扶措施从送鸡苗送鸭苗到“组合拳”多形式扶贫再到当前的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持续不断给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能。
但是,从时下报道的假脱贫事件来看,对象没搞精准,帮扶脱贫手段没整对的案例还是普遍存在,原因为何呢?其实,其深层次原因还是由于部分地方的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党性不强。如安徽宿州市村干部王西军填写脱贫调查表“造假”,替群众脱贫,简简单单的为完成自己的任务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又如榆林市横山县纪委通报的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问题,家中出了公务员仍是贫困户,暴露出了该村主要负责人玩忽职守。这些案例对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缘何不绝这个问题,或多或少给出了答案。
要改变这种现象,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村党支部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村干部的培养管理,虽然这可能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说明。
(作者地址:绵阳盐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