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给扶贫款披上“护身符”

[ 作者:季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8 录入:18 ]

截留侵吞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扶持资金、冒用贫困户签名套取扶贫专项资金、挪用扶贫资金还个人房贷……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些贪腐“黑手”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人民网,2月6日)

扶贫款项屡成“唐僧肉”已不再是新鲜话题,各类报纸、网站都多次曝光。之所以扶贫款屡窃取,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看管不力,没有给扶贫款披上行之有效的“护身符”,真正让所有“妖魔鬼怪”碰到就伤、挨着应痛,自觉远离不属于自己的那份“奶酪”。

如何给扶贫款披上“护身符”,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三个“强化”。

强化扶贫资金的审批。扶贫资金对于困难群众可谓是救命钱、活命钱,能够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就必须强化扶贫资金的审批手续,去伪存真,剔除“劣币”,保留“良币”。既不容许不是贫困户的党员干部和普通家庭滥竽充数,也不允许拒真正贫困的困难群众于大门之外;既要对扶贫项目的必要性进行严格把关,严防形象工程祸国殃民;也要对扶贫资金的数额上进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不让“大马拉小车”或者“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发生。

强化扶贫资金的使用。扶贫资金如何使用直接联系着贫困户的幸福指数,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当扶贫资金一层一层地拨付到基层组织时,具体执行者如何将扶贫款项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贫困户真正享实惠,考验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智慧和担当。不侵占、不挪用是底线,不乱用、不乱拿是红线,只有恪守底线和红线,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管。拨下去的扶贫资金就像是将风筝放飞到天空,风筝不能一放了之,要有线约束。同样,扶贫款也不能一拨了事,要有人监管。扶贫款当以强化管理为线,以严格问责为剑,让扶贫款畅通无阻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被“风”吹跑,不被“雨”淋坏。当然,如何监管,既不能“九龙治水”,也不能无人问津,明确给审计部门或者纪检部门,或者指定某项资金就专门收某个部门来监管,可能会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和执行力。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