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管电商的“挂职副县长们”点赞

[ 作者:莫问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30 录入:吴玲香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全国县域里面主管电商的副县长,大部分都是“挂职”的。包括现在很活跃的县域在内,以“常委副县长”身份主管电商的,或是来自于对口帮扶城市的扶贫干部,或是上级组织部下基层锻炼的干部,或者是高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培养对象。他们在挂职县的工作期限是确定的,有一年期、两年期,但最长不会超过三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全国各地干得风生水起,是目前“电商干部”里懂行、敬业、真正愿意付出的优秀代表。

电商工作在县域经济互联网化大潮里的重要性,社会各界都形成了共识,既然如此,为何各地纷纷将此重任委以挂职干部?

客观来说,在县域干部队伍里,对新经济、新知识熟悉的不多,缺少人才。挂职干部大多年富力强、视野开阔、上进心强,相比起来,比县域本地干部更适合“抓电商”。主观上讲,电商工作在县域“雷声大、雨点小”,在更多县域主官看来,不是“政绩表”上的优选项,于是,在主管干部的选择上,就瞄准了挂职干部。只是让他们意外的是,很多挂职干部表现优秀,阴差阳错,反而让电商成了一个最亮丽的“政绩”。

其实,电商工作涉及诸多部门,需要协调、平衡的关系很多,商务、人社、农业、发改、工信、扶贫等等,挂职干部是外来的,整合起来并不容易。但为何反而是这些干部干出了效果?

一位杭州市外派到贵州的帮扶干部对我说:“我在当地无亲无戚,平时无牵无挂,工作上自然也是无私无畏。让我管电商,时间上很充沛,晚上、周末、节假日,都可以用来做电商。另外,我还可以对接很多杭州的电商资源,最快速度支持到本地的电商发展。”的确,在这位杭州干部的努力下,当地电商“有起色、有特色”,成为贵州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板。

这位干部道出一个实情,他的实实在在的“付出”,其实是当地电商“弯道取直”的关键所在。除了沿海有“先行一步”的优势,更多县域电商其实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能不能做得好,关键是县域主管领导有多少的时间投入、资源投入、情感投入,同时又不受制于“本地利益集团”困扰。说实在的,尤其是针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来说,二千万的财政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盯着这块“肥肉”的不在少数。相对起来,很多本地干部得“平衡”各种利益集团,反而影响到当地电商的健康发展。很多地方拿到示范县项目后,大利益全都落到本土的地产商、传统商贸企业和物流公司,真正用于电商领域的创业者少之又少,其最终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挂职干部还有一个好处,他是“连接”挂职地与外面世界的一个入口。因为在本地得到的支持有限,很多挂职干部会动用原单位和原地域的资源,实现了两地之间很好的协作发展。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连接点多了,机会就多,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就高。所以,用挂职干部来分管电商,还真是“歪打正着”的一个妙招。但是,空降兵不如子弟兵,挂职干部再能干,离开当地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挂职干部在推进挂职地电商发展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好“子弟兵”的成长,只有让本土干部真正成长起来,当地电商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轮县域电商的轰轰烈烈,还真的感谢这些挂职副县长的努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县学会(微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