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披露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8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一共公开曝光了扶贫领域突出问题325起,“村官”是主要违纪群体。从325起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看,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点多面广,直接侵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啃食他们的获得感。(9月19日 人民网)
通常而言,村级组织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资金资源落地的最后‘中转站’,也是群众基本情况、个人信息上传的‘第一道关’,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村干部则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在老百姓的眼中,他们是官,能把党和政府的决定政策传递给大家;另一方面,村干部又是群众的“代言人”,他们是群众自愿推选出来的,群众指望着他们能把自己的困难和需求反应给党和政府。毫不夸张的说,村官在百姓心里的地位举足轻重,百姓对他们是又敬又爱。敬畏他们是当官的,能知晓国家的政策;喜爱他们能替自己说话,能把好政策落实到村民头上。所以说,当百姓又敬又爱的村官沦陷、腐败了,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当这些腐败集中在基层扶贫领域的时候,群众心里更是心寒:连国家帮助解决老百姓吃饭穿衣住房的钱都敢贪,还让不让咱过日子了?这些腐败的村官不仅直接破坏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损害群众对党的信任,也深深的伤了群众的心。针对这些害群之马,必须严肃查处,保证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拓宽群众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举报途径,对发现的问题,必须保持“零容忍”。
另外,针对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笔者建议村级组织要坚持党务、政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
坚持党务公开,定期公开党员发展情况,党费收缴和使用情况,困难党员帮扶和救助情况等。
坚持政务公开,定期公开上级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以及村级组织落实政策情况,比如脱贫攻坚、农村土地、拆迁、计生、低保等政策,最好是能细化到人数、基本情况和帮扶措施等。
坚持财务公开,定期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各项专项费用的收支情况,明确每一笔钱的去向和用处,让所谓的灰色交易无所遁形。
吃水不忘挖井人,村官不要把自己当官,要把自己当做老百姓的“代言人”,不要滥用手上那一点权力,也不要觊觎扶贫资金,要为群众说话,为群众办事,让自己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
作者地址:贵州毕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