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走实群众路线还须用好互联网

[ 作者:杨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7 录入:16 ]

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信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建好用好管好干群互动平台,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促进了科学民主决策,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9月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有7亿网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网民情绪如何、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往往是民意的晴雨表。党员领导干部要走实群众路线,就要用好互联网,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民意,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

互联网能实现干部与群众零距离。一方面,群众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干部们也通过网络搜集民情民意,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网络缩短的不仅仅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更是提供了干部对群众高质量的服务平台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能让党员干部放下“官架子”。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群众有事找干部,往往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结果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互联网以其高度透明和备受公众舆论监督的特性,使“表哥”“房姐”们折腰网上,党员干部们不得不谨言慎行,约束自己,弓下身子去倾听网民呼声,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事。

互联网能让群众对干部“掏心窝”。现实中,一些官员官架子十足,群众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三缄其口”,干部下基层难于听到真话,看到实情,群众有理没地方说,有意见不敢提。互联网打破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墙”,群众终于有了畅快淋漓的说话渠道,以前碍着面子不敢当面提的意见提了,有好想法又没找不到地方说的的也建议了,国家有啥政策、干部有啥想法在网上也一目了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互联网固然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社情民意、衡量为政得失的有效途径,但互联网并不是万能,上网不能代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干部要做到察民意、解民情,必须坚持“键对键”和“面对面”相结合,做到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才能真正走好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沟通党心与民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高灯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