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中央和各级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经过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每年有1000万以上的贫困群众脱贫,深受世人的好评。
为何个别地方的群众不愿脱贫,帮扶干部有怨气呢?正中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脱贫攻坚工作要在改善基础设施、培育致富产业中,主动对接贫困群众的需求,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强化后续帮扶措施,构建持续增收的路子,才能达到群众满意,帮扶干部无怨气。
扶志与扶智上加把油。虽然部分群众通过各方的帮扶脱了贫,但是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怕失去政策支撑返贫。因而在落实十九大精神中,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后续帮扶措施支持,以脱贫致富的示范引领与劳务技能培训相续结合,通过扶贫前后生产生活的对比算好经济帐,切实加强感恩教育,明白脱贫还须自身努力,强化脱贫光荣的自豪感,从而增强群众致富脱贫的内力。
完善基础设施上加把油。在脱贫攻坚中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为群众铺设了致富路、发财路。但是“断头路”、季节性缺水等问题还困绕着当地群众的发展。因而要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建设农村“四好路”的批示精神为契机,政府部门要整合国土、交通、水务、扶贫等部门的力量,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社会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加快“断头路”“掉脚户”路的修建,合理规划新改建一批山坪塘、蓄水池、人畜饮用水井等水利设施,加大农网改造的力度,进一步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发展上加把油。在巩固传统产业发展上,要对接群众的需求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对接城镇市场培育当地的农产品经纪人,建设农村电商店,在线上线下销售中培育当地农产品品牌,带动群众增收。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中,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要与林下种养殖等短平快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在立足长远中增强群众的近期收益;结合产业发展建立加工、储存等设施,才能确保群众的收益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要用好扶贫培训政策,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在围绕基地发展农家乐中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接城市劳务市场中增强就业活力,构建农村群众致富增收的长远路径。
加好“三把油”既能增强贫困群众的发展活力,对接了群众的需求,也破解了群众不满意中干部心中的怨气,达到扶贫干部真流汗,贫困群众真脱贫的目的。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