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哈尔滨市纪委网站获悉,刘亚楼旧居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遭严重破坏后,哈尔滨市纪委监察局组成调查组,对该事件相关责任进行了调查,对1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同以前发生的那些违法强拆案例一样,非法强拆刘亚楼旧居事件2个月后被媒体和网友曝光,哈尔滨市纪委监察局“迅速”地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进行了追究,用行动给予社会一个态度鲜明的交代。公众对此事引发的愤怒暂时得到了平息,我脑海中也不由自主泛起几点疑问和思考。
一是经济发展与保护传统难道真的就不可调和吗?当前我国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遵法守法意识越来越薄弱,尤其是在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过程中总是寄望于用成绩掩盖错误。开国上将刘亚楼将军旧居等7处建筑是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确定的文物,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但是双城区政府以城市发展为由非法将其强拆了。同样的案例还有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商城县南街民居遭整体拆除损毁及贵州省独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家民居”被强行拆毁,这些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的重要历史文物就在一片发展声中轰然倒塌,留下满目苍夷。为什么这些重要的文物得不到地方政府很好的保护呢?一是因为这些文物建筑处于城市建设重要地段,可能阻碍或影响了当地政府发展计划;二是个别地方政府守法意识薄弱;三是一些基层干部党性意识正在弱化和动摇,像湖北省“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这样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都被非法强拆了,就充分说明了个别干部心目中对革命先烈及其精神缺乏尊重和传承,他们忘却了做合格党员的标准,忘却了共产党的光荣传统,长此以往他们必将背离党的宗旨,成为党纪法规打击的对象。
二是个别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有没有“一俊遮百丑”现象?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发展经济,放任党性意识的弱化,不惜牺牲环境、占用耕地、破坏森林、强拆民房等,甚至连国家利益都敢侵占吞噬。上级主管部门也乐于见到各地GDP增速上喜人的数字,对于数字背后发生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根本就不予过问。是不是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有钱了,别的就都不需要了?
三是拆迁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特征符号?发展经济要建厂要修路要用地,为什么这些用地非得与百姓的民房、耕地、林地扯上关系呢?就不能选择一个荒山野谷吗?美国硅谷的原址是海军即将弃用的一个偏远研究所,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在煤炭资源枯竭的工业区发展起来的,他们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新占或浪费资源,没有出现强拆强占现象,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开国上将刘亚楼旧居被强拆事件折射出的警示教训应值得各地方政府部门深入学习,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耐心,更深入地开展调研,更科学地制定方案,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多花一点钱,就不会总是出现“没有拆迁就没有发展”的乱作为现象,就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西区人大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