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留住人,方能扶得好

[ 作者:诗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7 录入:实习编辑 ]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张文凌) 针对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问题,今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8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扶贫谁来带?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冲在扶贫一线。无数的事例已经表明,贫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有没有魄力,能不能冲锋,具不具眼光,决定了脱贫有没有实际效果。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该当仁不让。全面脱贫需要鼓点阵阵的冲劲,更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一种思路的贯彻,一个产业的培植,一些障碍的打通,都需要长期的深入工作。倘若基层领导班子不稳定,隔三岔五地换带头人,不仅领导坐不住,群众心里也不踏实。让领导干部在基层扎下根,扶贫举措才能开花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不脱贫、不摘帽、不换人”应是基层干部的承诺书,不是消极怠惰的护身符。四川省在去年出台了驻村帮扶工作组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召回制度,倘若不胜任工作,第一书记将会召回,当年不得评先评优,是递进培养对象和后备干部的取消资格,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让有决心、想干事的干部有施展才能的舞台,让沉不住气、没有干劲的干部腾位子、挪地方,才是“不脱贫不换人”的应有之义。

其次要把好监督关。上级党委政府要派出督查组采取不定时、不通知的方式深入各个乡镇、村组一线,就基层干部、驻村扶贫干部在岗在岗情况、工作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督查。对作风漂浮、工作不力、群众反映不好、项目推进缓慢的,严格执行召回与问责制度,加强对驻村干部的指导培训和管理,确保驻村干部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增强驻驻村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要把好考核关。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按照“实事求是、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群众公认”的原则制定考核办法,采取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日常考察和年终考核相结合、自我测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依据综合评定情况,由组织部门对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表现做出考核认定。

扶贫工作不应玩花架子,做台面文章,驻村干部跟农民交朋友,走进群众,深入农户,促膝谈心,嘘寒问暖,真心为农民办实事,不说空话,多办实事。“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这才是群众期待的好干部。驻村干部要获得群众的好评和点赞,就要摘下官帽戴上草帽,深入调研,在制定帮扶措施时,切忌“走马观花”。一句话,驻村扶贫干部要“走心”而不要“走神”,真正为群众脱贫致富殚精竭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这才是对精准扶贫要义的精准诠释。

作者单位:北川羌自治县片口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