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实事求是”为基点,打好脱贫攻坚战

[ 作者:大智若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6 录入:7 ]

近年来,产业扶贫在一些地方被大力推进,扶贫项目产业化已成为不少扶贫干部的共识。但由于未摸清市场规律,没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导致一些地方扶贫产业趋同严重,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出现波浪式变化,有的甚至严重滞销、烂在地里,贫困户损失惨重。(新华网2016-5-5)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的使得整个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高速的发展,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产业扶贫重在摸准市场脉搏。产业扶贫可以让“输血”式的扶贫转变成为“造血”式的扶贫,但发展产业,增加产业链条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群众利益的是产品的销路。如果只是“盆景”式扶贫,表面好看规模很大突出的是当地领导的政绩,受损的是当地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损耗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产业扶贫的前期必须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对产品市场有个了科学的认识,对产业发展必须有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预判。显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扶贫的前提下,对当地干部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扶贫不是小事,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门要转变思路,将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政府“指导”,将“市场”的事交给“市场”,引进市场现有的公司和个人利用他们的资源、渠道、技术,避免在产业扶贫时出现“瞎指挥”的情况。政府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产业扶贫中的定位,不会对市场做预期判断时就请专业人士来帮着预判,不知道怎么解市场行情时请专业人士对市场行情做科学的分析,这样政府发挥的是“指导”,“承上启下”的做作用,切忌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   

脱贫攻坚重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脱贫攻坚方式要多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要“共同开花”有机结合,不能各自为营独自为政。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至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精准扶贫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在扶贫工作上的延伸,脱贫攻坚也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切忌不能随意“趋同”和“瞎指挥”。

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