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卫金桂:只有乡村衰落才能拯救中国环境

[ 作者:卫金桂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4 录入:12 ]

今年春节之后,自媒体上不约而同地刮起一股惋叹乡村衰落的风,陈述的是事实,流露的是惋惜与不甘,末了还在寻求出路。这一切里饱含着城里人的矫情。问问你自己,你愿意在衰落的乡村过活么?既然你自己不愿意,那又有什么可叹息的?你会找出一万个理由说工作在城里,家在城里,孩子要上学,回不去了,等等等等。可如果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只要城市里没有瘟疫没有战乱,你照样会呆在城市里不回去是不是?事实上,只有中国农村的加速凋敝,才能有效地减弱坏境破坏的速度。至于造成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在另一个层面上寻求解决出路,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我的家乡是祁连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据家人讲,上世纪50年代初,出了家门口没几步远就是原始灌木林。有老虎、熊、豹子。大型猛兽有,小型的不在话下。经过大跃进、人民公社,砍伐树木、兴修水利,植被后退了几公里,而且由于人类在森林里的频繁活动,到70年代,只有狐狸、麝、野兔、石羊、狼等活动,而且露脸概率极低。80年代以来随着雪线上升,几十米宽的河流成为一步就能跨过去的小水沟。三十多年没回乡,我想象中那里已经极为不堪。然而去年夏天我路过,惊奇地发现,除了大河不在,依然细流涓涓,森林比我离开时茂密了很多,据说大型野兽又回到其间,小型的不在话下。原来被耕的草场林地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不是退耕还林,而是弃耕。连曾经的熟地都大片荒芜,谁还去垦荒?

在我婆家那里,看到的是同一种情况。

甘肃通渭是中国著名的干旱区,上世纪80年代我还没有到过那里时,未来的先生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向我描述他美丽的家乡如何山花烂漫。以后到了那里,发现稀稀拉拉的山花根本就开不大,牵牛花比拇指盖大不了多少。由于干旱,树叶、果实、小麦个头都很小。在极少有人流动的状况下,村子里只要有一块地方,都可能会被开垦,点上土豆玉米种子,意念中是收一点算一点,实际上脆弱的植被被毁坏后,夏天遇雨,黄土流失,沟壑纵横,环境更加恶化,总是改道。前年我去那里,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年轻人大都在新疆等地安了家。房后的植被郁郁葱葱,如果是春天,倒真可能山花烂漫。我们沿着山脊往上,平台上的荒草竟然越过了我的肩膀,野鸡野兔黄鼠狼到处跑。再看山下,黄土高原的大沟壑旁边和壁上生出了植被,不过几年,水土流失就有可能基本停止。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被指陈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但聚集才有可能有效利用资源,有效防止问题。比如城市排污有人管,农村就可能听之任之;城市的垃圾可以集中处理,农村就是乱投乱扔。看似量小,但长此以往就是问题。一潭清水旁扔一堆垃圾,几十年里这潭水就完了。课件,城市病的一部分属于农村病的转移,但由于城市管理更为有效,因而也容易治理。所以,城市化在环境问题上实际上实现着一种置换,客观上让广大地区重回山清水秀。

绕不过去的伤心事是留守老人。

我和先生去坟上烧纸,路过白花花的打麦场。二十多年前,这里是农忙季节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只有几个陈旧的草垛。白花花的土地上坐着五六个老人,他们一定认得我这个外地人,我却认不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因为衰老的脱了相。先生用他们那最常用的打招呼方式问了句“在干嘛?”有三四个人的回答竟然一致:“我们能干嘛?坐这里等死呗!”搞得他满脸通红,不知如何接下文。但谁都知道这是事实。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解体,儒家文化中的老人政治和孝为先的观念不断衰微,在我儿时,婆媳打架儿女不孝等情况在农村就不少。但只要有后代在身边,即便实际上没有尽孝,老人的各种不堪遭遇也不显得突出,他们也觉得儿女在跟前,起码给自己长了精神。如今这几代老人的孤独逝去,也成了中国环境改善的代价。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凤凰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