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真不真”,要看作风“实不实”

[ 作者:廖婧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7 ]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猴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考察扶贫开发情况。这也是总书记连续四年在岁末年初来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体察民情。(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有成绩,有欢乐,也有不足,有艰辛。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各部门的党员干部也红红火火地开展了慰问贫困户的活动,将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贫困户的家中、手上,将党组织和政府的关爱送到了贫困户的心上。这样的慰问确实让贫困户感受到寒冬的温暖和来自周围的力量,然而,这纷至沓来的关心不应只在逢年过节,更在平常的工作中,才能检验扶贫是否取得实效,工作是否落到实处。

一要看扶贫的心真不真。如果扶贫的心不真,成了“松紧带”,过节了,有检查了,才扶一扶、帮一帮、看一看,这样的扶贫自然不是真扶贫。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然吹响,任务诚然艰巨。面对这样的紧迫局面,很多党员干部感受到的是肩上如山一般的压力。但是,助人亦在助己,精准扶贫,不单是艰巨的任务,更是一次历练的机会。古往今来,贫困始终是世界性的难题,正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圣贤君子也无不以解决这个难题为志向。到了今天,减贫更是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中国的前提,作为党员干部,不更应当以其为目标,将其作为修身养性、了解基层的机会吗?扶贫,不仅是对贫困户的帮扶,“送人鲜花,手有余香”,也是锤炼党性党性的一种方式,密切干群关系的一个契机。在慰问的过程中,生活的疾苦感同身受;在帮扶的过程中,心与心的距离更加紧密。

二要看精准识别准不准。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中的基础,也是检验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实不实的重要一环。识别不准,该纳入的未纳入,不该纳入的却享受扶贫户的种种待遇,既使发展成果无法全面覆盖,也使一些好的政策无法有效发挥。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帮扶的开展,对精准扶贫户开展复查复核也越发必要。及时核查脱贫户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功。

三要看扶贫的方法实不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慰问金、慰问品固然好,却只是治标不治本,倘若扶贫方法不真,只是拿钱砸,即使脱贫也容易返贫。地方单位、党员干部要发挥能动性、群策群力,想到好点子,并敢于尝试。脱贫致富,一靠激发内能,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某种产业,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各地在引进项目时,要先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分类帮扶,创新发展;同时要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贫苦户创业就业,加强创业就业培训,靠自己的能力发家致富。二靠教育帮扶,扶贫先扶智,教育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因此要注重保障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靠外部兜底,对于因病致贫、无劳动能力等贫困户,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脱贫的,要强化低保、医疗兜底,促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作者地址:五通桥区涌江路北段13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