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谁能告诉我,家乡为啥这么穷?

[ 作者:鱼招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2 录入:12 ]

从古城西安一路向东南,穿过十几条秦岭隧道,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就能抵达商洛境内。这片被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提到过无数次的土地,就是我的故乡,我家所在的商州区黑山镇,位于市区西南方向,一共35公里路程。

回家的路,沿途都是崇山峻岭,一座座鬼斧神工的山岭,总让人忍不住想去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我的家乡很美,但是经济条件很落后,而且自我有记忆这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改变。

靠土地,活不下去

因为山坡太多,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主要出产的农作物是亩产相对较高的小麦、玉米、土豆、大豆。一个五口之家(村里一个家庭平均四口人),靠这点地种出来的庄稼,几乎无法维持最基本的温饱。在我小时候,很多人迫于生活压力都在山上种庄稼,后来植被破坏严重,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才遏止了这种趋势。

虽然每家地很少,但种庄稼一点也不轻松,从翻地到播种到施肥到除草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是纯手工操作,没有任何可替代的机械化设备,几十年如一日。在我小时候,还见过用牛犁地,后来因为饲养成本高产出低,养牛户也渐渐绝迹,每家都是手工在翻地。因为山路不便,收获回来的庄稼,也只能人力先扛到宽一点的路,再用人力车拉回家。

经济作物方面,在我小时候每家都有核桃树和柿子树,每年能带来几千块钱的收成。这几年不知道什么缘故,核桃树总会在每年开春的时候,被恶劣的天气把所有嫩芽杀死,结不上果。柿子因为运输难,吃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熟透烂在树上喂了乌鸦。

在我记忆里,市场经济刚开始实行那几年,村里人也尝试过种药、种天麻、养雕、养兔、养鸡、养猪,等等,但都因为成本高、找不到销路、运输难等问题,最终没有给村民们带来任何脱贫的机会。

人常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的家乡黑山镇,什么也没有靠住,也没有出现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机构,更没有出现任何一家像样的企业(就连35公里以外的市区,也没有几家企业)。

如今,年轻人都到西安当了农民工,男孩子去了建筑工地和工厂,女孩子大多在餐厅当服务员或者在康复路当服装销售员,只剩下一群累出了骨质增生症的老人,还在用延续了几千年的耕作方式种庄稼。像我这样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非常的少。

农业税废除了,农村合作医疗来了,但对这些留守老人来说,这些政策红利只是杯水车薪。

被村民们呼吁了几十年,村里终于通了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却鲜有机动车辆开进村。从前年开始,新农村的楼房相继被盖起来了,政府给购房的农民补偿25%的建筑成本,但仅仅75%的成本,大部分人还是付不起。有钱的搬进了楼房,又不习惯狭小的居住空间,开心不起来。

修好的水泥路被设置了路障,大车无法通过

从去年开始,村子最里面的山脚下,被政府修了一个垃圾台,整个商州区的垃圾都被倒在了上面。村里的所有水源,都会从那个垃圾台经过,村民们的饮水都成了问题。

这是一片被遗忘的土地,改革的春风一直在村外吹,都跟这里没有多少关系。我大学时,曾在Google-earth上找过我的家乡,可是无论把比例尺放大到多少,黑山镇也完全被淹没在一片绿色中,看不到任何人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我的农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