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修复
2、旧房改造
3、生态设计
4、内置金融
郝堂村是集大成者,对于其他在建或者将建的村子,它是一本教材。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东南20公里处,群山环抱,2004年才实现村村通,2011年乡建院开始与当地政府协作建设该村。
打通水系、土壤修复。2011年,画家孙君开始说服村民在种植茶叶、水稻时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每年以20%或者30%的量减少,并建议政府在晚稻收割后播撒紫云英,用来增加土壤肥力。
郝堂村不仅修建了垃圾分类池,负责监督村民处理垃圾的活由村内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孩子们负责,他们每天中午组成小队从村内各处垃圾点经过,谁家卫生搞得不好,就批评谁家。
农民盖房子,很少考虑到美观、内部舒适度等,他们喜欢跟风,别人贴瓷砖他也贴瓷砖,都是照着城镇上的政府大楼或医院修建的。
按照孙君旧房改造方案,哪个农民也不愿意试刀先行。村委会开大会,村民都不吭声,一个个推三阻四,最后说服了窑湾组的组长张厚健,从他家开始旧房改造。
旧房改造前,张厚健打算在平桥区买一处房子,全家迁入县里,计划赶不上变化,孙君来后给张厚健出主意,加上村委会的干涉,他自己掏了6万进行房屋改造,后来变成10万,再增加到13万,扒了建,建了拆,翻来覆去五六次,老张被折腾得满肚子都是火。
不过,老张还是很佩服孙君这个人,说他确实是在为农民办实事,可是专家的理想与农村的现实总是存在距离。
其中,一个村民就放弃了住进新改造的房子,跑到山里放牛了。离开时,他撂下一句话,你们搞的这些东西都不靠谱,都没有我放牛实在。
在建设过程中激发村民的集体意识,从而激活村民自治。孙君说,村民自治的前提是村民有集体意识,而这种集体意识在建房子过程中,可以慢慢激发出来。
乡建院很愿意为郝堂村引进各种生态样式的规划概念,而这些人性化的生态设计最大得益者是乡村的自然环境。
与孙君在旧房改造中互相垂青的大胡子李,很快认同了他的建房理念。他说,“虽然不好建,但我们真的是在为农民盖房子。”
与其他地方主导的新农村建设不同,郝堂村的旧房改造与新屋计划都是农民自己掏钱,村委会顶多为村民提供了贴息贷款,每户以3到5万不等进行补助。村民普遍为自己旧房改造买单十五六万元。
乡建院一直认为新农村建设,建房不是目的,在建房的同时进行资源分类,让农民形成集体意识才是重要的。
2009年9月,李昌平在郝堂村组织成立了“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这是李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先建新金融”的概念实践。
李昌平带着科研经费的5万元入股,加上村委会与平桥区政府资助,初始本金是34万。村里老人可以自由入社,但前提是超过60岁,每人缴纳2000元社费。三个月后,养老资金互助社为15位老人社员人均分配300元,老人社员扩大到48人。而到了旧房改造那年,每位老人社员可以分配到720元,老人社员扩大到140多人。
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的金融互助社,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村里出的利息比外面的利息低,通过外界筹措资金,很多银行根本不借给他们。
李昌平称,和2009年前比,郝堂最大的变化是可以自主发展经济、建设和治理社区了。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趋势。
2009年郝堂村创建内置金融——养老资金互助社,从此村民贷款不再难了,村民用自己的承包地和山林在内置金融抵押贷款,从申请到批准,一小时就可以搞定了。
农村金融互助社也在平桥区发展了42家之多,不过李昌平也抱怨,来郝堂村看房子的人多,看金融的人却很少。
人的建设是第一位的。郝堂人的建设是从孝道开始的,7位乡贤出资发起养老资金互助社——内置金融,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孝回来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就容易激发出来了。
如果说政府主导和大企业主导是乡村建设的1.0模式,郝堂实验则是2.0模式。由郝堂“村社组织+环境+内置金融”构成一个平台(N个体+组织),在这个平台上同时创造价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长江商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