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那种热衷于抓大项目、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的“硬政绩工程”,群众已经比较了解,大部分领导干部也都“心存顾虑”,不敢率性而为了。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开始热衷于打造“软政绩工程”,如搞所谓“某某模式”“某某经验”等。(2016年1月21日人民网)
近年来,各种“硬政绩工程”基本“消声匿迹”,但“软政绩工程”却“异军突起”,人为制造的各种模式、各种经验泛滥成灾,占用了有限的政府行政资源,扭曲了让群众受益,谋求科学发展的政绩观,疏远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对“软政绩工程”剖析后发现,“软政绩工程”不过是将某项工作过程程序化为僵硬的条款,放在某个框架内,再贴上一个华丽的标签,然后作为“政绩”大肆宣传,被上级领导“感动”后,又是现场会,又是经验介绍,又是出书见报,将这些条条框框推广开来,而不管其它地方实际情况,不管这些条条框框服不服水土。
诚然,某个地方的好的做法、先进经验的确值得其它地方去推广。但笔者认为,推广更多的应该是那种勇于创新、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是那种爱岗敬业、工作既严又实的工作作风。
在革命战争年代,因为受到左倾机会方义的干扰,照搬“苏联”模式而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在国际上,一些国家照搬西方民主,使国家四分五裂,陷于灾难之中而不能自拔。一个地方的做法是根据那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岂能人为说成是“某某模式”“某某经验”而硬性地在别的地方推广呢?
“软政绩工程”盛行,不外乎产生轰动效应,取悦于上级领导;不外乎为自己仕途捞取政治资本。“软政绩工程”盛行,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影响了干部作风建设,破坏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治理“软政绩工程”必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首先,要建立对干部的科学考核机制。判断政绩如何,要力避”“一把手”说了算,要看群众是否满意,要看实实在在的业绩,收入是否增加,幸福感是否有提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在“严”和“实”上下功夫,只要树牢宗旨意识和科学发展观,“软政绩工程”才不会有市场。
作者地址:广东深圳南山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