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作者:秩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7-12 录入:易永喆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政策的前提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存在,帮扶和兜底救助政策的延续和优化将为这部分边缘人群提供更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的缓冲。不仅如此,对于易地扶贫搬迁而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提升,社区管理服务、社会融入仍然需要时间。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政策运行来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设立五年过渡期,实行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过渡期内的政策基本保持延续,现有的良好工作机制能够得以坚持,不必在刚刚实现脱贫地区另起炉灶,探索新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降低政策的试错成本。与此同时,也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熟经验,并结合本地实践,丰富和完善现有工作机制,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对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始终都在进行

  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过渡阶段。从国际经验借鉴来看,乡村振兴不是类比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毕竟在相似性上,采用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率更为贴近,因此,现阶段的中国更像是二战以后的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例,1945—1960年间,城镇化从60%增长到70%,这一阶段GDP平均增速约为6%,农业产出占GDP比重降到7%以下,此时美国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社会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提出,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根据经验分析,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速将会维持在6%的水平,农业产出占GDP比重将会继续下降。对比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经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将会更多地享受到城镇化的反哺。不仅如此,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代网络革命的爆发期,全新的生产力正在极大地重塑社会。对照来看,乡村振兴将会迎来全新的机遇期。

  实现有效衔接需要给予足够的时空维度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结果是在社会发展层面形成了时空压缩,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少地方更是一步跨千年。不难发现,在刚刚脱贫地区,很多老年人群的服饰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的劳动工具仍然原始,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十分保守,与中国的现代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以消弭。引进人才智力支持相对容易,但是真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内生动力来自群众主体,需要足够的时间韧性。

  在空间上,正是得益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市场基础。当拥有了足够的地理纵深,才可以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优势。除了资金、项目之外,产业梯度转移将为西部地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之后,全球纺织业订单回流中国,尽管受到西方制裁,但是新疆棉纺织业仍然获得了逆势增长,不仅增加了新疆棉农收入,也增加了新疆棉纺织就业,其中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棉纺织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二是东部棉纺织产业链快速向新疆转移。正是有了足够的时空迂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有了更好的社会条件。

  脱贫摘帽不是重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乡村振兴,都是着眼于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伟大奇迹的决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只有“办好自己的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消灭贫困,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增进了中国人民的福祉,也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和幸福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将为人类现代化发展书写全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5月27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