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我国“耕地农业”应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

[ 作者:秩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4-05 录入:易永喆 ]

近年来,我国人均口粮从1986年的207.1千克降到2010年的148千克,降幅为28.5%,其中,城镇人口的口粮消费约为80千克,只有农村人均口粮消费的一半。伴随粮食消耗量逐年减少,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耗量径直一路攀升,人均粮食与畜产品的消耗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转折。食物结构的转型与我们不期而遇。

01

我国食物结构的时代转型

这是一场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食物革命。其中社会发展,尤其城镇化起了作用。粮食这个“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断下滑(图1),而动物性食品一路飙升。把人的口粮和家畜的饲料统一折合,可称为“食物当量”,中长期内我国人的口粮需求约为2亿吨“食物当量”,家畜饲料需求为5亿吨“食物当量”,两者共需约7亿吨“食物当量”,可称为“2+5模式”,饲料是口粮的2.5倍。这是我们传统的“耕地农业”无法承受的重负。

西方的大量动物性食物结构或不可取,而同为东方食物模式的日本和韩国可供参考。据研究,我国2010年的食品消费结构相当于上世纪日本60年代末和韩国80年代末的水平。根据日本和韩国的食品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以及现阶段我国与日韩人均食物消费结构的差异,在未来15年,我国动物产品的人均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然后还将进入一段相当长的人均动物产品消费缓慢增长时期(黄季焜等,2012;杨军等,2013)。畜产品需求孔急,意味着饲料的需要量急剧增加。


02

饲料危机威胁我国食物安全

如将口粮和家畜的饲料分开来计算,我国口粮早已满足,而饲料则严重不足。而且从发展趋势看来,饲料的缺口将越来越大。这个缺口需要牧草(含饲用植物)来填补,而不是粮食。

饲用植物是以植物全株,即以植物的营养体为产品的,粮食是植物的籽实。适时收获的植物营养体,其营养物质比籽实多3-5倍。我国以稀缺的水土资源在保证粮食自给而略有盈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数倍于粮食营养物质的优质牧草(含饲用植物),以满足饲料的亟需。就拿家畜中饲料转化效率最高的猪为例,肥猪的肉料比大约是1:3,即每1千克猪肉,需花费3千克饲料的“食物单位”(包含粮食和牧草)。要维持一个可以产生足够数量肥育猪的群体,即包括大、小、公、母,其肉料比约为1:3.5。2011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耗37.7千克,需要饲料为131.95千克的食物当量。如果全用粮食做饲料,仅此一项就比人均粮食消耗量124.7千克还要多出一成。何况同年还消耗了牛羊肉7.8千克,禽肉21千克,蛋20千克和牛奶33.5千克。其饲料需要食物当量是人均口粮的2.5倍,即我们的食物结构是1份粮食和2.5份饲料的组合。这是2011年的状况。今后如以韩国或日本为例,动物饲料需要量还要随动物性食品增加而上升。除了牧草(含饲用植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能够承受如此重负。


出路在牧草(含饲用植物)。优质牧草粗蛋白质含量在16%-20%左右,而小麦蛋白质含量为12%,大米蛋白质含量为 8%。种一亩地的优质牧草做饲料,相当3-5亩地的小麦营养源,而蛋白质则多出4-8倍。因此美国中西部缺水地区,水浇地不是种苜蓿就是种饲用玉米,而麦田只采取免耕法等保墒措施,并不浇水。连荷兰那样与海争地的国家,寸土寸金,也不吝良田种草,随处可见栽培草地上放牧的奶牛。而我们以有限的水土资源却不去种牧草(含饲用植物)补救饲料的奇缺。

2012年我国进口饲料玉米520万吨,大豆5750万吨,相当饲用豆粕4500万吨,还有44.2万吨苜蓿干草。由于玉米比小麦价格高而且供应不畅,我国多数饲料公司已经改用小麦代替玉米来配合饲料,这无疑给“粮食自给”带来了隐忧。我们不拟讨论进口粮食、饲料和畜产品是否合理。在一定条件下,进口上述物资,无异减轻了我国土、水资源和能源压力,适当进口无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5年来玉米进口增长了104倍,大豆1.5倍,苜蓿干草2.5倍。此外进口猪肉增长1.4倍,牛羊肉1.8倍,乳品2.8倍” (注我国也有少量农畜产品出口,但就其发展大势来说,可暂略而不计。)我们知道,13亿人口大国,粮食不能靠进口。而饲料世界贸易量的无法满足,比粮食有过之而无不及。

03

走“粮草兼顾”,重视“草地农业”发展之路

适应我国食物结构的农业系统,已经不是“耕地农业”,而应向“‘粮草兼顾’、重视‘草地农业’”的结构转型方向发展。所谓 “草地农业”就是把牧草(含饲用植物)和草食家畜引入农业系统,把耕地和非耕地的农业用地统一规划,重视牧草产业发展。除了天然草地以外,在耕地上实施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棉结合、草菸结合等等,通过草田轮作等技术,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土地的生产潜势。可在满足社会的基本农产品需求(例如粮食)的同时,生产足够的饲料,创造较高产值。草地农业含有四个生产层,是兼顾人的口粮和家畜饲料的籽实-营养体复合农业系统,它功能全,分支多,产业链长,可容纳较多的科技含量和就业岗位,兼顾生态安全和生产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正确道路。

实施草地农业系统,其蛋白质产量相当于进口大豆豆饼的蛋白质而有余,仅这一项就相当节约耕地面积3亿亩;可充分发挥气候(水热)资源潜力,尤其节约水资源;可把农村劳动力外流而全荒或半荒的耕地利用起来,从而增加至少约耕地面积的10%,即相当于1.8亿亩耕地的生产力;可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对于抗灾减灾、维护生态安全具有显著效益;还可以延伸产业链,吸纳就业人员,提高人民收益。

“草地农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是贯彻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先失察于食物结构的时代更替,后失察于耕地农业结构的过时,导致农业发展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应拿出壮士断臂的勇气和现代人的智慧,继承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的伟大转变。


建议

1、时代改变了我们的食物结构,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农产品结构不能不作相应改变。急需加快将“传统耕地农业系统”向兼顾粮食、饲料和环境保护,行之有效的“粮草兼顾’、重视‘草地农业’”的结构调整方向转变。以缓解当前的粮食、畜产品和环境压力。

2、粮草并重应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粮食和饲料需分别规划,把牧草(含饲用植物)与粮食同样纳入农业生产主流,给以财政扶持和政策优惠。

3、农业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方面。有实际问题,更涉及传统文化。按照农业经济生态区,建立几个试验示范区,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系统,以便指导我国农业结构转型。

4、耕地农业与我国农耕文明血肉相连。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草地农业智库》2021年4月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