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乌衣巷里桂花糕

[ 作者:余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06 录入:王惠敏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住在南京乌衣巷里的一个小庭院内。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曾经门庭若市,冠盖云集,历经千年沧桑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依然静静地守候在秦淮河南岸。唐代诗人刘禹锡作怀古组诗《金陵五题》,其中一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非常有名,而给我童年带来无数欢笑的小庭院正是那个“寻常百姓家”。

那时我们家院里种着一棵桂花树,桂花树并不十分高大,椭圆形的叶子碧绿碧绿的,每到秋天桂花就星星点灯般点缀在枝干上,如同黄色的小珍珠。浓浓的桂花香漫过小院初秋的每一个黎明和黄昏,品味着馥郁的芳香,那个时节我还能尝到母亲做的桂花糕。

桂花糕的制作非常简单,在家乡几乎人人都是制作桂花糕的高手。母亲先从桂花树上采摘少许桂花,洗净用沸水稍烫后捞起晾干,用白糖腌制待用。母亲接着把糯米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在石磨上碾成米浆。当米浆磨好后再往里面放一些核桃仁、花生米、白砂糖,搅拌均匀,然后把米浆放在锅里慢蒸。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母亲揭开锅盖把蒸熟的米浆切成糕块,在糕块上撒上桂花、芝麻,桂花糕就可以享用了。

每次母亲做桂花糕时,我都会给母亲打下手,帮着磨米浆,一个劲地往灶里添柴。桂花糕一做好我也顾不上烫手,伸手就抓着吃,母亲总是笑呵呵地说:“小馋猫,不要急,这么猴急将来找不到媳妇!”桂花糕具有浓郁的桂花清香,糕质细软滋润、色泽洁白,每次吃完桂花糕我依然感觉齿颊留香。

母亲手巧,她做的桂花糕在乌衣巷声名远播。每年都有邻里来我家慕名品尝。母亲是个实诚人,待人厚道热情,她还会特意往桂花糕上抹点蜂蜜,这样邻里们吃起来更加香甜可口,但甜而不腻。桂花性温,可食用也可入药,具有祛痰止咳、暖胃止痛、温中散寒、生津润肺、健脾补虚等功效。入秋后天气变凉,我总感到胃部不适,还出现了胃痛胃胀症状。母亲于是经常为我做桂花糕,吃着桂花糕,喝着母亲冲泡的红糖水,暖胃散寒,整个秋天我也没再被胃病困扰。

时间如流水般过去,后来我远走他乡求学,再后来那个当年馋嘴的男孩也找到了媳妇并在外地安了家,母亲的话却犹言在耳,只是我很多年都没有吃到桂花糕了。金陵城里桂花多,不仅中山陵有许多桂树,隐没在大街小巷的桂树更是数不胜数。这个入秋时节故乡应该是满城弥漫着桂花的芳香,母亲说家乡院里那棵桂花树每年秋天还在开花,小院里依然是芳香四溢,她每年还会做桂花糕,只是我不在她身边,自己吃起来总觉得不那么香,母亲的话让我伤感起来。

前几天秋雨绵绵,家乡的一位亲戚出差途经我这里,她捎来了母亲亲手做的桂花糕。我大快朵颐,桂花糕口感酥软,桂花香溢满了唇齿之间,恍惚间我又看见了在金陵城乌衣巷的小庭院里桂花树下独坐的母亲。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