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些年乡村不停地在变化,农村理发师将自香既欣慰又无奈。她说:“现在的路更好了,房子更宽敞了,大家的日子过得都好了,可是我的生意却越来越差了,原先在镇上开店,现在回到村里啦”。7月8日,笔者走进平邑县仲村镇峡玕村村头一家毫无装饰的理发屋,同店主聊起家常。
1987年将自香刚刚21岁。那一年,她不甘于平庸向家里人凑起学费,到了省城济南蓝翔技校学习理发。将自香回忆说,她是从收音机里面听到的广播,才萌生了当理发师的念头。学会之后就回到岐山镇上租了两间沿街房开起了理发店。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村民剪个头发都不容易,大都步行好几里路来到镇上。
那个时候镇上就她一家理发店,尽管各种设施特别简陋,但将自香的手艺好,生意一直很好,乡下的村民头发长了都乐意来她店里理发,尤其是特别爱美的年轻人更是常客。
“将自香为我剪了30年的发了,手艺好,服务态度热情!”正在理发的刘长文说。他今年80岁了,是将自香的“老顾客”。他见证了理发价格的变化,从最初的理发价格2角、5角、1元、2元,到现在的6元。“如今物价涨了,收6元钱算是很低啦。”刘长文说。
将自香今年已经54岁了,从开始一把剃刀、一处简易的门面店,为乡亲们理发服务33年来为人理发至少10多万人次。将自香说:“这些年来,感触最深的是理发行业的门面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豪华;工具越变变先进,发型样式越来越多;自己的技术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年轻人来自己店里越来越少了”。过去交通不便,附近村很多人都过来剪头发。如今村村都通了油漆路,交通便捷,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有的村民都到县城里去理发了。因为生意少了,将自香便把店从岐山街道搬回了村子。
在一旁等着理发的峡玕村妇联主任葛洪芝介绍:“当初那个年代,在农村几乎没有女的学理发,将自香去济南学剪头是个新闻。她是个好人,不仅手艺好,而且心地善良。谁家有老弱病残想理发,或是困难户,她都上门服务,还不收钱。”
现在来店里理发的少了,大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们。将自香认为,不管社会如何变迁,生意怎样冷淡,她都会坚守这份手艺,能为乡亲们一直剪发,就是一种快乐,不图能挣得多少钱!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