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华网报道,今年8月至今,关于特色小镇的(拟)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这并非特色小镇建设再现热潮,只是正常推进而已。而随着8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室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特色小镇政策日渐明朗,其建设进一步被“纠偏”,投资也趋于理性。尽管各地特色小镇投建依然如火如荼,但不再像之前一哄而上,“做减法”是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特色小镇源起浙江,2014年被首次提及,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截至今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就有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2000多个。
短短四年时间特色小镇异军突起,大大小小超过2000多个,平均每个县就有1-2个,这之中有多少是真正能够产生市场价值、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多都是些跟风设立沽名钓誉的“特色小镇”,缺乏特色、产业定位模糊、盈利模式虚假。究其原因,一是“贪功冒进”,对政策红利的盲目争取,地方政府出于政绩或经济发展的考虑,没有经过详细论证就盲目上马特色小镇项目,战略失误造成了小镇后续落地困难;二是“滥竽充数”,空有一个名头而无实质资源支撑,不考虑地区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导致小镇的发展缺乏内源动力。
对此,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加码,提出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持续开展评估督导和优胜劣汰,坚决淘汰一批缺失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和小城镇;避免一次性命名制,防止各地区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与纠偏……这些政策传递出的信息是曾在“命名制”荫庇下的特色小镇,不再享有一劳永逸的安全,特色小镇的根本是产业发展。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首先要立足地区优势,遵循规律,尊重市场,不搞跨越阶段,不盲目追风;其次要规划先行,精准定位产业,推进发展,富有特色;最后要以人为本,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做到内外兼修,方是理性地发展特色小镇。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