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持续升温,“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当下进行时,在国务院的不断着重强调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推动下,全国各地都把该项任务作为地方部门“一把手”工程来抓。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虽喊着彻底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旗号,却由于缺乏深入调研和系统安排,加之部门间的利益博弈,出现了好好的民生工程向“政绩工程”跑偏的倾向。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问题多表现在口号先行,缺乏统筹,检查代替指导。特别在一些“基础”较差的西部地区,没有先深入调研,而是“先定一个小目标”,如“最多跑一次”实现率95%以上。对比浙江探索十多年的改革,实现率才87.9%,不知道这些地区的底气何在?工作中缺乏统筹,上下没有形成“一盘棋”,个别事情重复安排,如编制服务指南,每个层级都要求干,都有一个模板,既耽误时间,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习惯用检查代替指导,对存在问题没有细致研究,光是拿鞭子抽,更让工作人员难以适从,主动生出用心为民服务的意识。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最多跑一次”改革毫无疑问是提升群众、企业满意度,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地方党委政府良好形象,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惠民举措。面对各级要求,地方政府如何做到工作不走样,关键在于主要领导认识是否到位。这决定了部门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也决定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际成果。因此,主要领导要身先士卒,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担当。主动学习业务知识,面对沉珂敢于推倒重来,真正落实“两集中两到位”或“两集中三到位”,促进行政审批切实做到“审管分离”、“受办分离”,方能让基础数据更准、更精确,有效杜绝体外循环,厚植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根基,使得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转变认识,主动适应改革需求,主动研究部署,让改革始终朝着为企业减负,便利群众办事的方向迈进。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最多跑一次”改革亦不会例外,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面对问题,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出现如以会传会,以文件贯彻文件或层层签订责任书等推卸责任的现象。面对问题,就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直面应对的勇气,以共产党人虚怀若谷的心胸,如国务院大督查一样,主动广泛倾听民意,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推动问题快速解决。同时,消除群众、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不能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或在网络上指点江山。与其如此,不如扎实开展一次主要领导“办事全程陪跑”行动。只有切身体会,才能对问题拥有深刻的认识,大力破除阻力,促进问题迎刃而解,进一步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不给腐败分子可趁之机,让改革的民生风向标始终不偏不倚。
“最多跑一次”改革虽然是政府主导,但实际成效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要群众、企业怎么看。特别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部门利益多、阻力大。让老百姓能切实分享改革红利,不能寄希望于既得利益部门或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觉。因此,各地就需要广泛开展宣传,一方面要深入宣传“最多跑一次”改革,让老百姓理解什么是“最多跑一次”,怎么样才能“最多跑一次”,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矛盾纠纷;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方式,多利用网络渠道让老百姓来打分评价,进而听取了解群众、企业的真实心声和真实感受,并针对性改善工作作风,以群众要求确立考核标准。如此,才能避免“雷声大雨点小”,促进部门自加压力、自增动力,让改革真正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民生工程。
群众、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本身并无绝对的“跑几次”的量化标准。去掉一些所谓的“硬性指标”,让“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更贴近群众、企业需求,更方便群众、企业办事,才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只有群众、企业真正感受到了便利以及公平、公正,改革才是落到了实处,进而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