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何必“花枝招展”?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23 录入:吴玲香 ]

某贫困村是个移民村,村民大多想搬到自家果园旁,方便管理。县里却“引导”部分村民搬到离果园很远的马路边,将其定为“一把手”联点村。各部门和企业纷纷献爱心,把移民点打扮得“花枝招展”。凡有上级考察,必然到此一游。殊不知,热门“景区”背后还有大片“盲区”。(7月20日 公平正义网)

脱贫攻坚,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点的民生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脱贫人口,脱贫地域,脱贫效果,在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都堪称“奇迹”。但是,在成果面前,总有一些不协调的音符,那就是,一些地方的扶贫中心偏离了轨道,把功夫花在了“迎检”上,于是就出现了“租牛迎检”,给贫困户当“儿子”等奇葩现象。在一些本属常态化的迎检中,基层干部也确有些忧心忡忡,生怕检查组不满意而“前功尽弃”,因此总是想把门面工程弄得“花枝招展”。殊不知,这是养了检查组的“眼”,寒了老百姓的“心”。

为什么要扶贫?这个看似多此一问的问题,要真回答起来,确实还真不好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解放全中国,拯救人民于水火为己任,艰苦奋斗,浴血搏杀,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多的政策向民生倾斜,与反腐倡廉同步打响的脱贫攻坚战节节胜利。所以,扶贫的真正用意是消除贫穷,同步小康。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更要拿出攻坚克难的精神,实现兜底脱贫。

为什么要检查?也许你要说,谁不知道检查呀,不就是督促、验看吗?不错,检查的目的是对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查看,以便及时纠正不足,使专项工作更趋于完美。就拿脱贫攻坚来说,检查的真正目的就应当是查验“盲区”和“死角”,不能把那些表面的光鲜作为检查的重点。这也难怪各基层,有的检查组喜欢的就是看“亮点”,明知被忽悠但乐意为之。这样的检查可谓上下其手,心照不宣,皆大欢喜。然而,这种“到此一游”是检查吗?这样的检查只能更加滋长各色的形式主义。

为什么要曝光?近年来,对于扶贫领域的种种乱像,我们的党和政府没有回避,没有借口,而是实事求是地、主动积极地正视问题、曝光问题。实事求是一直是我们党地优良作风,违背了这以原则地所有行为都经不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对这些扶贫中将面子工程搞成优美的“景区”,而对大面积的“盲区”视而不见的现象,唯有及时曝光,及时查处,才能给那些长于搞形式主义的干部以震慑。因为此风不除,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肯定就走不通,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就难以实现。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违背百姓意愿把集中的移民点打扮得“花枝招展”,目的就是能让上级“到此一游”,得个表面光鲜。这不实用的“花枝招展”对群众来说只能是“空入目”了。报道中还列举的排污管道项目经费被用来建漂亮而作用不大的体育场,理由竟是“钱埋在地下领导看不见”。这貌似荒唐的逻辑,却在为数不少的基层上演着。扶贫就当扶真贫、真扶贫,那些舍本逐末,刻意把扶贫“亮点”弄得“花枝招展”而忽视大面积“盲区”的行为,当休矣!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