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评优“轮流坐庄”会让“优秀”很尴尬

[ 作者:刘厚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5 录入:吴玲香 ]

作为边境地区,云南省红河州基层工作条件艰苦,有的干部随着年龄增长,干事动力有所减弱,再加上考核措施差异化和问责力度不够,的确存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问题。在实施一系列激励措施后,该州干部精神面貌和作风有了极大转变,勇于担当者放下了包袱,苦干实干者甩开了膀子,主动作为者迈开了步子。(人民日报 2018年06月22日)

工作干得好不好,要以考核来衡量。考核作为一种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重要手段,对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催生发展动力意义重大。但在一些地方,却存在无论考核结果是好是坏,奖惩措施并没有多大差别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有的单位甚至兴起了评优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做法,有意识地“今年评张三,明年评李四,后年评王五”,背离了考核的初衷,导致考核失去了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笔者认为,干部考核评优“轮流坐庄”要不得,会让“优秀”变成击鼓传花、难以服众,也会伤害那些工作上踏实努力、做出了卓越成绩的干部。人人都有渴望被肯定的需求和需要,评优评先是在传播“正能量”,就应该尺度分明,将那些真正表现优异的干部选树出来。被评选出的优秀干部一定要成绩突出,让大家心服口服,让其他干部向他们看齐、像他们学习,不能让不符合优秀典型的干部滥竽充数。只有让干的好的既受表彰又得实惠,让干的不好的既丢面子又丢位子,才能让考核真正体现干部的实绩,让干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动力。

事实上,评优“轮流坐庄”是一种为官不为的病症,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做“老好人”,怕考核结果会得罪人,干脆在评优过程中实行“排排坐吃果果”,说到底,这都是缺乏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事业担当的心态。破解“轮流坐庄”问题,就要对考核工作全程公开,从而在阳光的照耀下让“谁优谁不优、优在何处”一目了然。

中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旗帜鲜明的树立了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处处体现着让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标准和机制,而优者、庸者、劣者的评判就要依照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的运用应在政治、精神、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体现。干部考核评优“轮流坐庄”要不得,甚至会让获得“优秀”的干部很尴尬,体现不了获得优秀的先进性。既然要考核,就要用考核结果科学评价干部,让实在、实干、实绩突出者得到褒奖和鼓励,让工作不力、业绩平庸、表现不佳者受到警醒和惩戒。当树立起“凭实绩论优秀”的考核工作导向时,干部才会有盼头、有干劲。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