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农业现代化这条发展之路无疑是实现这一总要求的“加速之路”。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生产力是基础中的基础,不断解放生产力,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才能为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奠定更好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谱写优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篇之政府篇。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遵循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政府在这过程当中扮演极其关键的角色。在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要充分注重地域特色,不搞一刀切,杜绝“形象工程”,既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同时还要保障政策的延续性。
乡村振兴篇之产业篇。如何让农村脱贫、为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要让农业变强,就必须夯实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小农户,让他们搞好生产,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兴旺,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篇之人才篇。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强化人才支撑。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是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二是着力培育农技推广人才,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渠道,完善农技服务政策,解决好农技知识更新跟不上需要的难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篇之文化篇。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解决人的内在信仰和价值观问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绿色发展、涵养生态文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篇之技术篇。近年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技术创新成为乡村振兴一个重要发力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完善交通、物流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打破时间空间制约,让农民在家可以方便购买全国各地的商品,也满足了让城市居民购买各种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新时代下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乡村振兴也面临许许多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正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多方着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