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少点“表”来“表”去 多点真干实效

[ 作者:钟一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3 录入:吴玲香 ]

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前的专项调研中,不少帮扶人员因为手中填报资料繁杂,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通知的出台就是要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杜绝‘表上来、表上去’,让大家集中精力服务脱贫攻坚。”(6月12日 四川日报)

脱贫攻坚战线在基层,只有让“战士们”放下包袱,才能安心“作战”,然而各种表格,各种资料层出不穷,让基层人员背上重重的包袱,再加上资料填写格式常常“更新”,更让他们苦不堪言,不得不把时间浪费在资料“形式上”,从而出现了“资料里的扶贫”、“办公室里的扶贫”等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反而真正走进群众里的扶贫少之又少,沦为形式。

脱贫攻坚见实效,正确指导不可少。资料填写很必要,这样才能见疗效,但是“配方”一张就好。其实表上资料真的不是很重要,群众的反应才是真的需要考虑的。群众不需要扶贫人员不断的给他们更新信息,而是需要切实可见的脱贫“良方”,我们的专家团体不应该去策划怎样利用表格来体现工作的效果,而应该多多利用聪慧的大脑结合群体的智慧,去思考、优化脱贫致富的方法,为基层的扶贫人员出谋划策,做好指挥棒的作用。

脱贫攻坚见实效,时间“解放”不可少。没有时间扶贫,怎能让贫困户脱贫?对于基层扶贫人员,不应该让他们劳在“资料”上,而应该做在脱贫中,脱贫需要实实在在的时间去执行,这就要求扶贫人员要有时间去施展,要从各种“杂事”中脱身出来,解放时间,做到真正的时间“用之于民”。

脱贫攻坚见实效,脚踏实地不可少。贫困户的近况这么样,致富的方法是否有效,产业发展的好不好,需不需要帮助,这些都需要真正的走进贫困户的生活,走进贫困户的田间地头,才能真正的了解,作为扶贫者,从一开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脱贫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引导和帮助,脱贫不仅仅需要生活上脱贫,还得精神思想上脱贫,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断根。而要想做到这些,则要求扶贫者能脚踏实地,不怕苦不怕烦,要做好“老师”,才能让贫困户真正走出贫困。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实录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