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镇工作这八多,全都多到心坎儿里!

[ 作者:求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8 录入:吴玲香 ]

转眼间在基层待了十几年,原以为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工作可以游刃有余,但相反的是这几年明显觉得工作力不从心。静下来想想,随着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工作在不断的规范的同时,也造成基层的很多的“多”。

会多

调度会、培训会、动员会、推进会、部署会、总结会、例会、学习会、电视电话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更是陷在会议中,哪有时间和精力真正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解决问题。有些会议一名乡镇干部要去市里参加一遍,再去县里参加一遍,在乡镇主持一遍,再去各村指导一遍,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无非就是强调时间节点和工作的重大意义。但是不开没有图片、签到、会议记录等等,最终考核肯定是不能过关。中央八项规定中也明确提到切实改进会风,希望能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或是多层级会议以电视电话会形式一次性开完,将基层干部从会议中解放出来。

签字多

签字代表认可,更代表“这个责任我担了”,一个简单的事要所有有关的人都签上名字,万一哪个人出差了,所有事情全耽搁。比如贫困户的产业到户申请。贫困户张三养了一只猪,他可以填一张表申请享受产业项目补助,表上张三要签字,帮扶干部、第一书记、书记、包村领导、主要领导都要签字。万一张三这只猪是隔壁王二麻子家的,只是张三为了产业补助的钱骗了帮扶干部,那么签字的一干人全都逃不了。帮扶干部怎么确认这只猪是张三家的还是王二麻子家的?帮扶干部每月走访都不能确认,那其他的字签了有何意义。个人观点,还是需将公开落实到实处,由群众来监督。

领导小组多

在党办、政办待过的同志都应该知道,政府就那几十号人,领导小组可是数不清。凡是一项工作布置下来,先是成立领导小组,组长都是主要领导,副组长都是分管领导,成员都是党政班子成员和站所负责人。在班子成员分工、包村包组和“一岗双责”的前提下,成立这样多的领导小组意义在哪?

责任状多

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森林防火、脱贫攻坚……每一项工作都要与上级部门签订责任状,出了问题,谁签的字谁认。一边抱怨签责任状意义不大,一边又必须和下级签订责任状,甚至是和村级签订责任状。村干部三到五年一换届,前任签的责任状后一任还承认么?责任的落实,不在这一纸责任状,需要的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心。

检查多

检查是一直都很多,月督查、季度检查、半年查、年终查、省际互查、区县互查、乡镇互查、暗访……不能否认适度的检查有利于促进工作,但是过度的检查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也干扰群众正常的生活。比如每一次扶贫检查,都要叫贫困户在家等,提前培训检查要问的政策知识,然后等待检查组来问。有人会说工作在平时,平时都做到了,检查怕什么?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检查不就像考试么。后来你就会发现不论你培训了多少遍“351”、“180”贫困户答不出来,就代表你没有做这项工作;不论贫困户家真实收入有多少,只要检查时从贫困户嘴里说出一个数字,脱不脱贫就看这个数字。

痕迹管理多

检查多,就延伸出痕迹管理了,从会议记录、照片、档案资料都是痕迹管理的重要内容,只为证明工作我们开展了,但是过于强调留痕,造成基层很多工作变了味。去扶贫走访,聊了多少帮了多少不重要,字一定要签,照片一定要拍;公开栏公开了多少内容公开了多长时间无所谓,只要有底表和一远一近两张照片就可以代表一切;开展宣传活动效果多好不重要,只要拍出合适的照片,网站上有宣传信息就好。

管理的部门多

比如民生工程,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要接受两个以上部门管理,档案做两份,检查也是分两次以上进行;比如秸秆禁烧,环保部门管宣传、方案和烧不烧,农办要管摸底、做表、发钱,民生办要管钱发没发、群众满意不满意,森林防火也要管烧没烧到森林。比如健康脱贫,卫计委、卫生院要管、扶贫办要管、财政要管。这样的例子在乡镇举不胜举,部门协调固然重要,具体工作还是应该有个真正管事的部门,提高效率,减少推诿。

无奈多

面对群众的诉求,无奈,这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统一。群众想修路、做桥等,可是乡镇没钱,人大提、综治网格化报、市民热线问等等,最终都是由乡镇答复解决,那么又回到了原点。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无奈。就拿现在的全域环境整治和农村卫生改厕来说,农村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干部上户宣传动员时,他们不理解,“现在的政府干部真是闲的没事做,管这些”、“反正政府要扫地,下次我们不扫了,给他们立功的机会”。面对部分群众的“等要靠”,无奈。最简单的就是扶贫工作中遇到那些懒汉,“扶志”说的容易,做的难,不是多走几趟就能解决的。面对“不接地气”的工作,无奈。我们党执政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有些政策、工作不符合基层实际,在政策制定、工作推动的初期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或是群众和基层干部提出的意见不起作用。

我一直认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些多一方面是我的站位局限于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另一方面其实这样多的“多”,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工作、服务民生。我写这些的目的也不是抱怨,希望通过让更多人看到,集中更多的智慧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让基层减负、提速,让群众得到实惠。我也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十九大精神在中华大地的落地生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解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今网 2018-06-0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