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不给“面子工程”留面子

[ 作者:黄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6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听闻基层朋友抱怨,某镇干部一大早发动群众在高速公路旁植树,只因临时接到县领导说要来检查的电话。为给上级留下好印象,作为来基层视察必经之地的高速公路,自然成为重点地段、“经典路线”。这种“面子工程”,让群众身累心更累。(5月8日 人民日报)

领导干部重视自身政绩无可厚非。但若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发动群众搞一些表面的“良好形象”来装饰门面,追求华而不实的虚假政绩,不仅会加大行政内耗,让造假、虚浮的风气盛行,更会疏远党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在全国各地推动反“四风”工作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面子工程”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歪曲在作祟。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唯上不唯下,一些上级单位在调查走访时也习惯于到“样板”“点位”走走看看,缺乏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走访调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的“面子工程”既让党员干部丢了初心、又寒了民心,必须及时予以纠正。一是上级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优化检查调研方式。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不被基层“牵着鼻子走”,不搞走马观花式的视察。多深入农村村组、院坝集市、车间一线去看最终效果,准确把握基层最真实的情况,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民意,确保各项政策的在落实过程中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群众期盼。二是基层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树立为民服务导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没有真心实意为民办事,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作为党员干部要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经常和群众“坐一个板凳上”,俯下身子去“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不搞那些虚头巴脑、惟上不惟实的“形象工程”,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监管部门要积极行动,严格执行问责机制。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行为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探索建立“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在考核任用干部时,要全面衡量干部的政绩,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面子工程”实行“一票否决”,让“面子工程”失去市场。 以严肃问责倒逼党员干部转作风改作风。四是广大民众要踊跃参与,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努力拓宽民众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民众参与政府政策和决策的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和舆论对党员干部的外部监督。

为政之道,崇实戒虚。为政者当彻底摒弃华而不实、表里不一的形式主义歪风。“面子工程”实为给群众添堵,必须坚决铲除其滋生的土壤,不给“面子工程”留面子。新时代新征程,惟务实者进,惟务实者强,惟务实者胜。党员干部理应立足岗位在“做实”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

(作者单位:中共应城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