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从“提篮小卖”到“精心妆扮”让农村产业动起来

[ 作者:沈苏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6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报告还强调,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代农业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关系到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健康食品产业的原料性产业。(中国网 3月23日)

标记一个时代的,是这一时代人们的普遍信仰。乡村振兴,产业为先。

产业的发展不能改变乡村的“成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和中心任务。无论是产业升级,焕发农业新生机;还是精深加工,让农产品价更高;或是三产助力,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农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一些地方农业产业高耗水、高耗肥、高耗地的“三高”问题不少。片面追求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忽视“一蛙跳三丘”,“大字报”田只适合小农生产的实际。小麦市场“卖难又见买难”等状况时有发生。低端农产品饱和、高端农产品短缺,部分农产品质量待提高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村产业从“提篮小卖”到“精心装扮”让产品拥有“金字招牌”需要思考。

改革着眼“放管服”。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不少扶贫干部反映,对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给钱给物不如改善条件做强产业吸引力,引导企业进驻村子打造“扶贫车间”,让外面的好项目进来,村里的好货卖上好价钱,自然引发内生动力,有效避免“政府干、农民看”“政府着急,农民不急”的窘境。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必须突出绿色化、品牌化。要跟着市场走,而不是跟着政府走。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字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品质好、口碑好的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又要卖得出,卖得好。推进互联化+等现代化营销手段,深度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跟进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等方面的建设,在土鸡、菌子等“生、鲜”产品营销上补齐冷链物流短板,让巷子深的“好酒”也能美名扬。

发展立足“合与和”。促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三物”结合,一二三产业的“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的“四生”结合。城乡统合、要素集合、功能整合等方式,形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激活乡村全要素,让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全都入股,农民拥有股权,增加资产性收入,开拓就业的第三种空间,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突出理想和情怀,让温暖的农村清润出带有温度的农产品传递到消费者身上。

未来聚焦“重布局”。农村的产业发展不会凭空而来,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未来如何可持续,都要想清楚。当前,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偏弱、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的瓶颈,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农科科技做后盾,让农村产业“又红又专”,让农货“一路出村”。不断丰富创新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开辟创业新天地,打开就业新空间,促进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的转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决不能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

(作者地址:绵阳市游仙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