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迎检的浓厚氛围,北方某贫困村做了一块20多米的巨型标语牌。当地领导“彩排”时感觉标语不够热烈,要求更换,于是几千元就打了水漂。对于这种现象,老百姓直摇头:要是把这些钱用来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岂不更好。(人民日报 1月29日)
坚决打赢脱贫攻战,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奔康,既是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对人民的承诺,更是困难群众的期盼。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既需要困难群众的自力更生,积极发展生产,更需要严格落实扶贫政策,下一番‘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既要有干成事干好事的拼劲闯劲,更需要精准精细的“绣花”功夫,以倾情付出、执着追求、精心雕琢的情怀和行动,帮助困难地区和群众走出贫困,奔向小康。
下一番“绣花”功夫,既不是“取巧活”,投机取巧敷衍百姓,更非搞花架子,秀花粉饰门面糊弄上级,而是要层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以大处着眼、细处用力的“绣花”精神,帮助和引导困难群众立足自身发展经济,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最终共同致富脱贫奔康。
只因当地领导“彩排”时感觉标语不够热烈,要求更换,于是几千元就打了水漂。努力营造迎检氛围,让领导满意,貌似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卖力工作,实则是把好事做成坏事,不仅有违初心,更让群众感不满意,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忌”,也有违规违纪之嫌。
搞花架子,秀花粉饰“门面”的行为,说明某些地区,在打赢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还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禁脱贫弄虚作假,仍然明知故犯、欺上瞒下,即使有干部清楚问题所在,但为了各自“利益”,也不想或不敢撕破遮羞布,反而积极配合,扮好角色,一起“搭台唱戏”共同糊弄上级、敷衍百姓。
把党和人民期盼的“绣花”功夫,“演绎”成套路拙劣的“秀花”伎俩,不仅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变形走样,更是扰乱延误脱贫攻坚的部署和时机,也对有限的极为重要的扶贫资金造成浪费,更让扶贫干部的辛苦努力“付之东流”,最重要的是严重损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人民群众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同时,严重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要狠刹严惩。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大力推进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政策,更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要务实扶贫,精准发力,找准“穷根”、明确靶向,以久久为功、精细精准的“绣花”功夫,绣出 “脱贫奔康”和谐共进的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