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发展扶贫产业路在脚下

[ 作者:涛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7 录入:吴玲香 ]

过去四年时间,盘谷村党支部聚民心、集民智,带动本村群众种植茶叶1260多亩,建成面积约110亩的村集体茶园。2017年茶叶年总产值52万元,其中村集体年收入6.3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连跳升至8000元,茶产业正逐渐成为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人民网-广西频道 01-15)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盘谷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从本地传统产业中培植了茶产业,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贫困群众构筑了持续增收的路径。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各地在培育当地农户致富产业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一些地方探大求全,求新求洋,重复发展产业,并且无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支撑,加之产品不成规模,致使其产品一上市就滞销,还受到资金、项目技术等瓶颈问题的制约,也未能让地方群众走出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扶贫产业要立足挖掘本地资源。其实,贫困地区群众在依托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中,培植发展了一批传统产业,只是规模小、缺乏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未能形成拳头产品,故未打开市场销路。然而盘谷村以党建引路,打破了依靠上级资金、项目、技术制约的瓶颈,发掘自身资源优势,采取党员示范,“扩源增收”工程、回引工程等,促进了茶产业成片发展,并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成立技术服务团队,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群众怕种、不会种和销路难的问题,从传统产业中培植了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拳头产品,让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生态产业大有可为。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独特,所生产的无公害产品深受市民的喜爱。因而,基层干部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乡村振兴”20字方略,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往后延长30年等政策礼包,党的农村工作会议又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紧扣贫困地区实际,从群众的发展意愿入手,从传统产业选取一至二个市场前景好、有增收支撑能力的产业,通过合作+农户的模式连片发展,同时成立自己的技术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对接城镇市场中培育自己的经纪人、建立电商店,在线上线下销售培育自己的优势品牌,实现地增产、产品增效、群众增收。

思路决定出路。因而基层干部在推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中,创新扶贫产业的发展方式,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立足本地资源,从传统产业中掘金,连片发展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利用丰富的林地,发展林下种养殖,如土鸡、土鸭、土鹅、土猪等,并依托基地发展农家乐,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对接城市市场中拓宽产品销路,构建特有的致富增收产业,才能实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