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干部,还是普通村民,大家坐在‘幺店子’坝坝头开会、讨论,这个形式非常好。”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56岁的老党员李天勋说,“通过‘摆龙门阵’解决问题,群众乐于参与。”(11月20日 人民网)
在村民休息、路人休闲的“幺店子 ”成立党小组活动站,通过这一联系服务群众的“临时阵地”,听民声、纳民言、议民事、集民智,既拓宽了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的阵地,又拉近了基层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距离。此举确实为党的工作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值得推广。
“微阵地”虽小,但作用发挥并不“微”。开展党支部活动、群众讨论重大问题、收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等,都可以在此得以解决。相比之下,如果把基层党员、人民群众组织到机关大院、办公大楼开会讨论,或许在无形中会给干部与群众感情之间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在哪开展活动并不重要,方便群众才是关键所在。只要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小,也能达到“小平台、大效果”之功效。
服务群众,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这一决策部署本应成为各级部门、领导干部的指动指南,然而在一些地方,“三门”干部不熟悉基层、群众不熟悉基层干部的现象依然存在,领导干部工作不出机关大门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改变这一“怪圈”现象,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将文件、会议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深入基层服务老百姓,就要真正走近、走进基层。农家小院、小区楼幢、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均可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微阵地”,化解矛盾的“调解站”,收集民意的“情报点”。各级领导干部只要能够放下架子、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将群众集聚的“微阵地”作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主战场,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群众交流沟通,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思想的发展变化,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工作接“地气”、赢民心。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