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洼子沟村来了扶贫干部,扶贫扶志又扶智,23户贫困户鼓起勇气,贷了扶贫互助金11.5万元,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养起了鸭子,村里很快发生了变化,今年预计每个贫困户靠养鸭纯收入就能到2000元左右。(人民日报 2017-11-19日)
“等靠要”的思想是贫困户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在部分地区,有的贫困户,国家帮助修建了大棚,还要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有的地方低保补助水平较高,低保户什么都不用干,于是其他人争当低保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效果,对社会公平良序是一种伤害。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扶不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因此,贫困户要“致富”先要“志富”。
扶贫先扶志。三年来,辽宁在全省选派驻村工作队1791个、驻村干部5375名,致力于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挑选出一批脱贫领头人,着力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扶贫干部虽然可以给予技术帮助,可最终还是要靠贫困户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真正的脱贫。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单靠思想教育等软性措施难以收到实效,必须要出“实招”才能见实效,而辽宁放出的“实招”就是“扶志又送智”。
正所谓“人穷志短”,不劳而获是一种生存方式,却绝对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少数贫困户不愿主动脱贫,但更多的人还是在追求过上美好生活。辽宁提出“扶贫扶志亦扶智”,重点对贫困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增加技能。精选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干部“送智下乡”,带着科技图书和技能,扶贫治愚,授之以渔,一户一户手把手教,以补齐精神短板,增加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有智力改变命运。而通过脱贫户的示范带动,逐渐改变其他贫困户的懒汉思想,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品尝到劳动果实,帮助他们有“志气”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脱贫“摘帽”,以实现通过“志富”实现“致富”的目的。
脱贫攻坚工作越到最后越难,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贫困户要“致富”先要“志富”,“等靠要”思想要不得。要帮助贫困户将“志气”扶起来,扶贫干部需要有极强的耐心,要立下愚公志,要坚定滴水穿石的信念,找到办法让他们真正“扶”起来、“富”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得更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