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贫困村直接结对帮扶机制,是河南南阳市脱贫攻坚探索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该市以7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2个非贫困村(贫困户在60户以上)为帮扶对象,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帮扶,形成“千企帮千村”机制。目前,全市已有1087家企业分别与帮扶村建立了对口联系,其中,工业企业700余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00余家,实施帮扶项目700余个,帮扶贫困人口已达5.9万余人。(11月15日 人民日报)
近年来,各地政府紧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结合扶贫战略行动,按照“自主自愿、互惠双赢”原则,积极动员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凝聚各方力量,用活各方资源,帮助基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帮扶基层群众脱贫,说到底就是要真心诚意服务群众,给贫困群众当好“勤务兵”,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期盼的事,说话办事“接地气”,才能真正和群众“心连心”,实现双赢。
企业帮扶群众多听“地方话”。由于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较多,贫困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身体多病或文化较低、缺乏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认识。现在有些企业单位到基层,除了泛泛了解一些收入、困难之类的情况,似乎就没话可说了,让群众觉得来企业所谓的帮扶就是工作安排或完成工作程序,根本不了解基层群众的真正困难,切切实实帮助群众脱贫就成为了空话。因此,帮扶企业要多花时间深入的了解,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工作需要。如果只是到基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制定的结对帮扶方案自然缺乏“地气”,无法达到真正帮扶群众的效果。
企业帮扶群众多做“贴心活”。实施“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是自觉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体现,是民营企业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光彩事业,体现当代民营企业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风貌。因此,企业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抗灾救灾、敬老、助学、扶弱等活动,特别是为缺乏劳动力或因病、因灾、因学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失学儿童、孤老孤儿等弱势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给予生活救济,资助完成学业,帮助贫困群众渡过难关,凝聚民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各地民营企业紧扣贫困村实际,努力找准企业发展与贫困村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企业帮扶群众接地气才能与群众“心连心”,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贫困村脱贫的“互惠双赢”。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