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打赢脱贫攻坚战 思想扶贫是关键

[ 作者:栖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3 录入:吴玲香 ]

10月25日,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雷丰果业种植园内,看着一棵棵挂果的柑橘树,驻村农技员、内江市农广校高级农艺师熊俊喜上眉梢。“去年4月通过高换嫁接技术种植了这150亩柑橘,1年多就大量挂果,村民今年增收稳当了。”熊俊说。(四川日报 11月1日)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扶贫干部来说,给困难群众更多的产业发展指导,授人以渔,让他们真正发家致富,才是最终极的助力脱贫目标。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一些地方当扶贫干部满怀希望带着政策、技术、项目而去时,贫困村民却伸手要各种物质东西,而对产业、技术,反应麻木,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对政府存在依赖性强,严重阻碍了脱贫的进度和成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贫困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增加再多的人力物力资金去扶贫也无济于事,再精准的扶贫措施也见不了成效,再好的产业规划也只能挂在墙上。大量扶贫开发成功案例证明,精准扶贫不仅需要物资扶贫,更需要精神扶贫。说到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思想扶贫是关键。

总所周知,思想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它使人们不思进取,失去了任何可以改变其贫困命运的精神动力,磨灭他们的所有追求,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使他们的头脑僵化呆滞,精神毫无生气,在生产、生活中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甚者“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如此种种,极易造成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和谐,造成恶劣影响。

因此,我们在开展扶贫工作时,不仅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既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视思想上的帮扶。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为他们引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授人以渔”,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作为扶贫干部,更要花费绣花功夫在帮助困难群众在思想上克服畏难情绪,让困难群众解放思想,走出自我禁锢,振作精神,树立起脱贫光荣的信心与斗志。只有困难群众思想解放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