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干部“进村赶考”考什么?

[ 作者:仝光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18 录入:吴玲香 ]

古代,秀才若想到举人,就必须“进京赶考”。如今,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期,广大的干部也要“进村赶考”,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脱贫摘帽,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挂村包组联户,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倘若各级干部是“进村赶考”的“考生”话,那么“考场”就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就是山寨村庄,就是田间地头,“考官”就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

“进村赶考”要考什么呢?作为一名干部,要考试就必须备足功课,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熟悉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法规。否则,一旦进入“考场“,群众问起来便不知所以然。笔者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因此,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是“进村赶考”最重要的考试内容。为了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进村赶考”正是想考一考干部与群众的感情真不真,为群众办事情实在不实在,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有没有能力,办法灵不灵……这些都是重要的“考题”。

“进村赶考”者要考出真本事,考出真见解,考出真正的民情等实际问题,必须做到“身入”、“情入”和“心入”。一是要拉近与群众的“物理距离”,零距离地与群众唠难事、聊贫事、拉家常,同吃一锅饭,同住一间屋,同在一片田地劳动;二是要经常深入群众面对面沟通,肩并肩解决困难,或许这样,群众才会觉得这些“考生”“不多余”、“不碍事”、“帮得上”“住得下”“干得了”,群众才会觉得这些“考生”对帮扶所选择推荐的方案、判断乃致论述、答案等“用得着”、“有见解”,具有可操作性,能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进村赶考”的体验来自真切,真切表露真心,真心萌发真情,真情孕育真知灼见。既然是“进村赶考”,就要往“实”处走,多接触实际,可减少主观主义;往“深”处迈,多接触基层,可减少官僚主义;往“难”处跑,多接触群众,可减少教条主义;往“遭”处行,多接触民情,可减少形式主义。毕竟,干部“进村赶考”能不能合格,最终脱贫摘帽“三率一度”能否过关,是否向党和人民交得出满意答卷,评判的最终是群众!

(作者单位: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