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无助的时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日前,一篇关于“空巢父母”的报道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也再次让养老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年轻人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拼搏,让留在老家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你怎么看“空巢父母”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空巢父母”不空心?
实话实说,以前也看见过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但当笔者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心情真是百感交集,久久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回想自己从外出求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等等的各种时段,都是在外地,对父母的关心关爱确实做的不好,虽然平时都在打电话、视频,但也不能代替真实的陪在父母身边,每年除了过年或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回去之外,平时主动回家探望的次数真是少之甚少,对于父母真是愧疚万分。
笔者相信,全国存在千千万万的年轻人都有像我这样类似的窘困。年轻人不出去奋斗,在家可以好好陪伴父母,但是又不能挑起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的重担;年轻人出去奋斗,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解决物质生活的开销,却不能陪伴父母。这种两难的尴尬现状,着实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但也是社会的部分缩影。很多年轻人为了理想外出拼搏,80后、90后的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无形之中让留在家里的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虽然在子女的内心也是十分无奈,在父母心中有万般的不舍,但是对于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行为还是非常理解,就是因为无条件的理解,儿女们才放心追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怕给孩子添麻烦,电话就在通讯录里,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养,如何让“空巢老人”不在空心,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俗话说,“养儿防老”,在如今的社会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更是儿女平等。然而,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父母与子女天各一方已属常态。对于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来说,侍奉父母确有难度,如何让“通讯录里的父母”安享晚年,已经不在是个人家庭层面上的能解决的问题,如何多方发力,才能缓解这全社会性的一道难题。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笔者认为,对于养老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视野拓展到发达国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上做法,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试点尝试。
一是探索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之前的老小区可以不做硬性规定,但对于新建小区可以尝试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以社区管理为主,政府监督为辅,针对“空巢父母”现状,提供一些基本生理帮助,同时,组织一些与老年人年龄相互的群体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形式丰富起来,以减少子女不在身边的空虚感。
二是探索家庭养老与医疗养老相结合。前半生忙忙碌碌,后半生身体健康、少病痛,就是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对子女的最大帮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随着父母年岁的增高,失能老人渐多,老来多病现象比较常见,可以尝试推出“医养结合”模式,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捐资相结合的方式,真正的实现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医;从老有所养,到养有所安,让老人晚年品质更有保障。
三是探索家庭养老与“互联网+”式养老相结合。对于如今互联网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涉足养老。发达地区推出虚拟养老院即是不错的尝试。虚拟养老院也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借助载体是智能化、信息化。具体操作是,通过互联网构建出一个庞大的虚拟社区,通过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立服务体系,整合提供更多的养老资源信息,使老人足不出户便享受到便捷、精准的服务。这种“互联网+”衍生出来的养老模式变革,既让老人舒心,又让子女安心。
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对于国家意义举足轻重。然而,“空巢老人”的现实困境,这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各种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式的前进,让养老模式更多元、社会保障更有力,才能让“空巢父母”不在空心。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周场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