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90多页的考核指标体系,51个一级指标、113个二级指标,加分扣分标准纷繁……在基层,有些考核量化指标清单多、标准过细,甚至详细得让不少干部感到困惑。考核本应遵循科学的方法,防止“材料旅行”,否则形式会拖累落实。(《人民日报》9月25日)
基层干部辛苦,绝不仅仅因为事务繁杂、条件艰苦,更因为基层的工作往往无法套用某些刻板的模式,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有时,甚至需要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办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正因为此,对基层干部工作实绩的判定才更加有难度。
实际上,一些考核指标存在的意义,只是上级部门对基层工作的一种制约,扣减与目标考核相挂钩的考核分,某些时候能够成为一项工作的助推器,有其积极意义。但如果每个部门都只站在推动自身工作的角度将大小工作都纳入考核,甚至在一项工作之下再设置分项进行考核,却有可能适得其反。基层干部最懂基层,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时只要设定好目标,让基层干部“自由发挥”往往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把他们“圈养”进考核评分的樊笼,时时为了“踩得分点”而推进工作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最终结果。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与其给基层干部设置各种纷繁复杂的得分点,不如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做好工作保障以及宽容对待工作失误方面为基层干部多做考虑,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创新方式,随机应变,在没有条款束缚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
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分数只是一种参考,他们是每天与群众面对面的人,反映基层工作的永远不应该是遗传没有温度,冷冰冰的数字,工作或许可以被量化,但基层工作的成效不必刻意去量化。作为执行大政方针的最后一环,作为人民群众身边的工作者,或许还有真有比考核分数更有说服力的评判标准。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