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调查走访当“不走寻常路”

[ 作者:李语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1 录入:吴玲香 ]

有基层同志反映,为参加某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座谈会,经过走访调查、深思熟虑,认真准备了发言材料。不承想,座谈会前却收到该乡发放的写有现成意见建议的材料,并要求照着“答案清单”来说想法、谈看法。(《中国纪检监察报》9月5日)

要听民声,要了解民意就得开会,把群众集中起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集中发言,似乎既能够“集思广益”,又少跑了腿,可谓两全其美。可,想不到的是,这些民意提前被“包装”过了,虽然群众都发了声,却众口一词,收集民意开了会,却成了走过场。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都特别重视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所以,脱贫攻坚效果如何,扶贫干部说了不算,一定要群众说了算。于是,经常采取座谈会的方式以收集民意。本以为这样,既方便信息搜集,又可以避开基层干部“提前备课”,授意群众作答。不成想,这样的方式只是把群众集中起来了,却并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因为有时候群众的意见恰好反映出基层干部工作的不足。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些基层干部为了让群众的意见、建议符合“官意”,或者提前给答案。出现了“请问你家附近出现治安问题,能否及时解决?标准答案:能及时解决。”近日南宁市江南区进行“社会公众安全感”民意调查,问卷上附有表示“群众满意”的标准答案的现象;自然像上述座谈会前却收到该乡发放的写有现成意见建议的材料,并要求照着“答案清单”来说想法、谈看法,就不足为奇了。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如此弄虚作假,让意见、建议完全失去了民意,让走访、调研失去了意义。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歪曲,监督管理不严不实的原因,其实与上级调查、走访的方式方法简单也是分不开的。

首先,只要是让群众集中的调研、走访,就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就容易让基层干部有机可乘。比如,集中群众,基层干部就有了统一群众“口径”的办法。提前给群众打招呼,要求群众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还让群众彼此监督。在干部利用职务“威逼利诱”之下,群众不得不“你说让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这还能够搜集到真民意,还能够听见群众心里话吗?所以,座谈会上听民声,应该更新换代了。

其实,要听到群众最原始的意见、建议,还是很容易的。首先,不打招呼的调研、走访就是很好的方式。这样的走访,民意没有被领导干部意志“绑架”;其实,在田间地头,在群众家里,在大路上,不拘泥于形式地走访、调研,让基层干部“防不胜防”,这样的走访,民意没被“包装”,虽然群众的话可能“逆耳”,却是“忠言”,是天籁之音,这样的民意,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首先要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只有常怀为民之心,想方设法聆听群众的原声,才能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改一下座谈会的地头,变一下搜集民意的方法,真民意就来了。为人民服务,其实就这么简单!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华街道办事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