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就会干活的“基层热血”

[ 作者:唐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11 录入:吴玲香 ]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一篇社论《驻村干部要把人扶起来》。文章直指,持续4年的天津市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胜利。(人民日报,8月8日05版)

众所周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3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之战的决胜之年。目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像一股股热血一样,密密麻麻地流淌在基层的每一条血管里。成绩也令人欣慰与折服,实实在在的也改变了许多贫困村的面貌。可见,这一股股新鲜的血液对我们实现脱贫奔康是多么的重要,但近些年来总有些不同的声音,说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这些职务只是“向上爬”的捷径,只是“跳的远”的跳板,说他们来基层就是“镀金”,就是在积累以后晋升的“资本”。

笔者以为,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者,切切实实让我们的很多贫困村实现了脱贫致富,诸如上面的负面评价,似乎真有点冤枉我们的“基层热血”。我们的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年仅46岁就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我们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一生“就会干活”,在其“平凡又不平凡”的49年岁月中,赢得了不仅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的称号,更赢得的是近千名老百姓自发到南平市殡仪馆“十里送别”。是啊!这就是我们基层的这些干部,在脱贫攻坚这场决胜战中,是热血,是战士,是任何人不能“窃窃私语”、“恶意中伤”,因为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人。

“基层热血”能够“慧眼识贫”。我们的基层一线干部,吃喝拉撒都在村里,和老百姓吃、和老百姓住,了解我们的群众“缺什么”,知道村里“要什么”,能够因地制宜的找准脱贫的“靶子”。

“基层热血”知晓“牵线搭桥”。我们的基层一线干部,大多是上过大学的年轻人,懂政策、懂技术,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政策牵线、产业牵线、教育牵线、金融牵线等中间桥梁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贫困户要脱贫、快脱贫、会脱贫。

“基层热血”熟知“村里村外”。我们的基层一线干部,长期奋战在农村,提得起“笔杆子”,当得了“茶水工”,理得清村里村外的“恩怨纠纷”。看得惯城市的“车水马龙”,吃得了村里的“粗茶淡饭”。说话能说到群众的心坎里,做事能做到群众的家门口,自己欢喜,群众高兴,既是党的子女,又是农民的儿子,处理村里村外的事情就显得很容易。

基层是个大熔炉,脱贫攻坚任务重、责任大,我们“基层热血”职务小、作用大,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切勿“乱开腔”。

(作者单位: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