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而在这二十字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和落脚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毋庸讳言,“乡村治理”的“主战场”自然就在乡村、在基层。那么,什么是基层?曾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当上级的任务细分到不能再往下细分,这个地方就是基层。一直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让我们意识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和不易,而在“乡村治理”概念下的基层,我们所面对的治理范围更广阔、治理内容更全面、治理要求更细化、群众感受最直接。
在古代,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等条件限制,行政管辖权一般只能落到县级机构(通俗的讲法,就是“皇权不下县”)在这种情况下,治理一个地方,主要依靠的是“自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从未改变。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流传万世的著作《桃花源记》,里面写到他向往的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是指基础设施方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指产业发展方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指乡风文明方面)”。我理解,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封建社会理想主义者所向往的一个乡村治理单元。
那么,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该如何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担当实干?这里,我结合自身理解和工作实际,从镇村两级出发,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我们说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那么,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我理解,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要素:
第一个核心要素:政通。所谓“政通”,就是政事通达,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能够贯通到“最后一公里”,各项工作落实能够到达“最后一米”。从中央、到省市、到县乡、到老百姓,所有的政策不打折扣,自上而下政令畅通,党群、政群、干群关系顺畅。
第二个核心要素:人和。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指人心向善、人心所向,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邻里之间多和谐、少扯皮,形成崇德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这么一种社会氛围。
第三个核心要素:民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民富”,主要是看产业、看就业、看收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实实在在富起来,讲再多的治理都是空中楼阁。
第四个核心要素:域美。所到之处干净整洁,满目皆是蓝天、碧水、净土,处处都是美丽乡村,比如垃圾处理进行分类收集,污水排放进行环保处理,等等。
第五个核心要素:气正。就是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达到朗朗乾坤、正气充盈的效果。
所以,政通、人和、民富、域美、气正这5个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如果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那么实现梦想的行为本身就是创造历史。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职责,关键在于如何来实施和推进。
1.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那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第一条就是毫不动摇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坚强领导,毫不动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抓什么?我觉得主要抓“三支队伍、两个作用”。
第一支队伍:干部队伍。我们经常听到老百姓这样的表达:如果一个地方发展的好,老百姓就会说“这某某干部是个好干部”;如果一个地方发展的慢,就会听到老百姓抱怨“这干部不作为,那干部是贪官!”所以,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干部是做给群众看,干部要带着党员干。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村组织这支队伍,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咱们湘潭县有很多优秀的村书记,比如柳桥村的曹铁光,30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在他的带领下,柳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第二支队伍:党员队伍。曾听一个领导讲过一个观点:一个村发展的好不好,首先看它的党员多不多。一般来讲,党员比较多的村,发展总不会太差。我常想一个问题,党员和普通群众到底有没有区别?应该来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说共性,党员既来自群众,同时也是群众一员;说区别,作为党员同志,一定在思想上更先进、觉悟更高一些,真正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至于如何先进,后面会讲到。
第三支队伍:党组织领导下的先进分子。包括村民代表、妇女代表、致富带头人、团员青年,还包括乡贤、驻村队员、志愿者等。这里特别点一下,新时期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并不是说乡贤就一定要捐多少钱、捐多少物,而是以自身的威望、能力、资源为家乡发展传递正能量。(比如乌石镇众兴村的乡贤钱山珍,擅长通俗易懂的农村文学创作。他参与编写《众兴村村规民约》时,以方言顺口溜的形式,从道德、伦理、法制等方面规范村民的行为,让老百姓也更加容易接受,这就是乡贤发挥作用的体现。)我们要善于团结、引领、鼓励乡贤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两个作用”,大家耳熟能详。
一个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最密切接触群众,也是最直接服务群众的地方。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能看到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有人总结我们国家为什么能够积极有效应对新冠疫情,一方面,医疗卫生队伍舍生忘死,面对可怕的病毒时,敢于逆行抗击;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党组织,关键时刻,各基层党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一户一户开展排查,一个对象一个对象提供服务,拉起了一张张严密而温情的防护网。)去年“七一”前夕,中央表彰了499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肯定、鼓励、也是鞭策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如果说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那么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哪里任务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该讲什么?讲政治、讲服从、讲带头、讲奉献。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很多党员当先锋、作表率的行为让人动容。(比如,乌石镇这几年提出“党建+乡村治理”的发展思路,把全镇划为642个党员网格,实施千名党员联系万户家庭的服务行动,让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推进乡村治理中积极作为。)
(所以,我讲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第一条,就是要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
2.毫不动摇发展乡村产业
对一个地方而言,如果没有产业作支撑,谈再多的发展、谈再多的治理,都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为此,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只有产业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现在大家都有这个意识,每个地方都有规划、有谋划,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我提醒大家,至少要注意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乡村实践,就是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一哄而上。(比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布局,乡镇之间要有差异化发展,乌石、白石、石鼓适宜发展文旅产业,云湖桥、河口、杨嘉桥就适合发展工业经济,而花石、射埠、排头就有做强特色农业的优势;那么同样,村与村之间也有差异,乌石镇也并不是个个村都适合搞旅游,今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我们就提出“北农、西景、南商”的定位布局,就是从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等方面综合考量,给每个村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目前乌石峰乡村三十六坊,双庙乌鸡养殖较为成型;乌石村红色村庄,天龙一亩三分地,四美民宿,石峰水产养殖已经起步;岳冲桥蘑菇基地,平山创业园有基本的思路。
二是市场主导的原则。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政治论断。从经济学的角度,发展特色产业,最核心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见得太多,比如前几年黄桃效益很好,卖到15-20元/斤,一些地方看有搞头,迅速扩大规模,一时间出来许多个“万亩黄桃基地”,结果今年的黄桃只卖到5元左右,批发还只要1-3元/斤,大量的供过于求导致很多卖不出去。曾有个农业专家和我交流,他说农业产业最怕什么?就是怕政府动不动就搞“千亩果园”“万亩基地”,最后搞成了血本无归。所以,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为主导,政府的作用,更多是提供服务保障和科学有效的引导。)
三是政策引导的原则。北农、南商、西景就是政策性引导;招商引资;用地政策;农产品品牌包装。
四是效益优先的原则。一句话,产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见效益,亏钱的买卖没人愿做!这是我们发展特色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毫不动摇服务群众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总思路。
(1)回应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多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今年“我为群众办实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可能有的党员会认为,“办实事”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其实不然,“办实事”融入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大到农村道路拓宽硬化、改造农村电网、改善办学条件,小到疫情防控中接送群众接种疫苗、群众之间矛盾纠纷的调解,甚至你为他们提供一个停车的地方,都是办实事。所以说不要觉得个人力量小,大家都聚焦回应群众关切,就能汇聚成磅礴力量。)
(2)补齐群众需要的基础设施短板。咱们看看乡镇与城市街道,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二者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虽然人常说到“农村幸福指数比城市高”,但比起方便快捷,确实是远远不如的。比如咱们的道路交通,“新公路”并没有便利到乡镇的每一户,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还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补齐短板的地方。
(3)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在农村生活,村民产生矛盾在所难免。这些矛盾,既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宅基地纠纷之类的繁琐事,多年累积下来,往往说不清、道不明,成为乡村治理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发现矛盾及时处理,努力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高质高效”。(为更好地调处矛盾,乌石镇打造了“流动调解室”,针对矛盾性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联动联调,让群众实地体会到“调解员在人眼前,调解室在家门口”,提升了全镇矛盾纠纷化解实效。)
4.毫不动摇涵养文明乡风
“车有两轮,鸟有双翼”,光有富足的物质,没有文明的乡风,就谈不上乡村实现振兴。我认为,文明乡风需要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两手抓,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着手:
(1)培训提素质。我讲的培训,既要培训我们的党员干部,也要培训我们的农民群众。我想今年选两个村做个试点,成立一个农民学院,既可以开展理论宣讲,也可以进行种养殖等技术培训,还可以进行普法教育,真正建立一个平台来提升全民综合素质。
(2)创建鼓干劲。支持和鼓励全镇和各村积极创建省级、市级文明村、卫生村、信访“三无”村、乡村治理示范村,用创建来鼓足干劲。
(3)评选引风尚。坚持每年举办“最美乌石人”的评选,下一步还要覆盖更多行业、更多战线,包括最美乡贤,要在全社会引领崇德向善的新风尚。
(4)惩恶扬正气。这几年中央部署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非常好,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我们对于社会一些乱象,该打击要坚决予以打击,真正惩恶扬善树正气。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关注的几个要点
1.全员共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农村发展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的途径不多,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力量还比较弱。当然,我们也都在做尝试。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打造,乌石镇“百千万工程”模式,都为“全员共治”提供了自己的思路。)
2.村规民约。要用“小村规”撬动“大治理”,由村民自己定规矩,严格约束守规矩,违反规矩强执行。(当然,在村规民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与党的群众路线相统一,确保两者能够建立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需要融入地方特色,通俗易懂,将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提升村规民约作用。)
3.集体经济。农村有句话,叫做“手中无米,叫鸡不理”,这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真实写照。在发展村级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也要敢于尝试,通过农村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和外部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好招商引资,变“输血”为“造血”。(乌石镇乌石峰村的发展,就是经历了不断尝试不断失败,最终借助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把村里53户农家作为农耕文化体验接待实践基地,持续发展后,最终打造成如今的“乡村三十六坊”网红打卡地,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50多万的收入。)
4.文化引领。我们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乡村治理。(我这里以乌石镇的红色文化来举例子。在乌石,有这么一句话口口相传:“彭总为民打天下,我为彭总添光彩”,就连上幼儿园的娃娃都能背出这句。可以想象得到,在幼年时期就受到的文化影响,会伴随着他的一生。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充分体现了文化引领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再比如有些民俗文化,通俗点来说就是“习惯、习俗”,乡镇多多少少会有些“好打牌”的习俗,虽然是古人发明的益智游戏,但发展到今天或多或少影响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同样受乡镇人民喜爱的还有湖南的花鼓戏,我们不妨想想,是否能通过花鼓戏传播一些正能量,引导群众?或者说多举办些戏曲、广场舞活动,吸引大家参与更为健康的民俗活动呢?)
5.问题导向。推进乡村治理中,我们不能回避问题矛盾。比如,乡镇党员队伍年龄普遍老化(以乌石镇为例,全镇1164个农村党员中,“80后”出生的仅344人,占比29.6%。而这344名年轻党员中更是有203名为流动支部党员。老年党员“有心无力”,青年党员“在外打拼”,剩下的几十名党员要面对几千名群众,这或许是大多数乡镇的现状);又如,集体经济普遍薄弱(这是基层的普遍现象,因为集体经济发展不是靠套模板,而是要不断尝试,敢于创新,逐步发展的。);还如,殡葬改革步伐缓慢。(这与农村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有关,也侧面反映了宣传效果不佳的问题。)
6.智慧乡村
现代信息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乡村治理创新带来了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
一是推动产业发展。(比如乌石镇“大禹兴农”电商平台,为乌石农户销售农产品提供了渠道;再比如,全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种植相结合,从而实现农业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二是更好服务群众。(现在基层都在逐渐开展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手段打造集智慧党建、乡村振兴、平安建设、三农服务、便民服务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平台,再加上“一门式”的推广,服务群众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三是实现精细管理。(比如全国推行的“雪亮工程”。目前乌石镇雪亮工程(公安系统)共安装91个监控,全镇共有2000户左右居民通过平安乡村项目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在这种治安防控无缝隙、无盲区、全天侯、全覆盖的精细化管理下,2021年,乌石派出所接处警402起,同比减少16.4%;刑事立案25起,同比下降26.4%;接待群众来访254件次,同比减少9.3%,综治环境在一线得到有效优化。)
结束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唯有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就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原党委书记,现任湘潭市团委副书记;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