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和成功实践赢得世界点赞。(据人民日报)
自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重承诺后,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笔者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参与者、见证者,收获颇丰、感悟良多。笔者认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弘扬传承过去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又要立足当前理性谋划,方能决战决胜,具体而言,在工作中应该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小康路上不丢一户不掉一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共产党执政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成果惠民的需要。毋庸置疑,我们工作的重心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贫困对象决不仅仅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有的因为识别不精准被“漏统”,有的因为疾病等原因后期致贫,有的属于接近贫困线没法“框进去”的临界人群。如果我们只把目光局限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忽视了其他困难弱势群体,其他群众必定会产生意见,甚至产生“贫穷不可耻、宁愿是贫困”的想法。所以,我们既要聚焦重点人群,也要重视各类弱势群体,不能实现了一部分人脱贫,却产生了另一部分人贫困。
二是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重点要杜绝两种现象:一种是无需动脑筋的送钱送物式扶贫,没有真正的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没有真正的绑在产业链上,就算送钱送物让贫困户一时脱了贫,也非常容易再度反贫。另一种就是大包大揽式扶贫,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必须无条件的落实好,但决不能包办一切,这样会降低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增强依赖性。要教育贫困群众感恩奋进,用自己勤劳双手克服困难,求得支持,借势发展,赢得尊严,这样才能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
三是要处理好“硬”和“软”的关系。“四个好”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硬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是软件,一个是物质的东西,一个是精神的东西,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统筹推进保障安居、富裕“口袋”、丰富“脑袋”等各项工作,让群众住上了房子、过上了日子可能会更直接、更快捷,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需要不断引导、循序渐进。特别是“第一书记”,不仅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产业发展,还要和村民培养友情、亲情,让自己的好习惯、正能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形成好的风尚。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周场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