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纪勇等:激励人才在艰苦边远地区干事创业

[ 作者:纪勇 李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7 录入:19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这无疑为西部及边远地区带来了福音,也为激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地区流动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支持中西部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省会城市人才聚焦边远地区人才缺乏及边远地区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①],使得边远地区的人才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边远地区由于在自然区位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起步发展比较缓慢,经济社会的发展较为滞后,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完善,加之诸多平台建设还不到位、受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②],使得许多高层次人才不愿到边远地区工作,或工作一段时间后人才流失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年轻毕业生奉献贡献精神缺失,自小生活条件优越,未吃过苦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不愿远离大城市及优裕的生活到中西部及边远地区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边远地区人才紧缺的局面,无疑也影响着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前,边远地区较为缺乏的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实干型人才,随着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这一类的人才缺口较大;二是经营、管理类的创新型人才,在科技急速发展的当下,信息化对工业、企业、社会的发展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适应信息化急速发展的经营、管理类创新型人才;三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许多同志由于办事方法、思维较为固化,对外界信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与领悟已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这就需要适当引进相关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新型教育型人才,边远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在教育上下大力气、花苦功夫,这对新型教育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边远地区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的激励,结合本地优势与特长,做好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两重工作,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首先,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构筑好人才工程,把优秀人才引进来。当前,对于边远地区来说,政府是引进人才的主体,因此边远地区的党委政府需发挥主体作用,抓好人才引进工程,创新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和人才考评体系,打破个别地方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让引进的人才能发挥个人及专业特长,愿意为边远地区奉献贡献。

其次,做好人才保障工作,留住引进来的优秀人才。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这对边远地区来说也同样如此,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落实好相应的人才保障工作,关注引进人才的迫切需求,及时聆听心声,做好疏导保障工作[③],让引进来的优秀人才愿意在边远地区工作。

第三,营造良好氛围,为继续引进优秀人才扎根边远地区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许多地方党委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相应制定了许多激励机制,但个别地方、企业存在落实困难、落实不到位,部分引进人才的待遇尚未完全兑现[④],使得个别地区引进人才的评价较低,这一方面不能留住已经引进来的人才,同时也会对以后的人才引进工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做好相关的保障工作,为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的氛围与舆论环境,为继续引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做好本地人才培养工作,夯实人才储备。边远地区由于自身存在的许多劣势使得其在吸引人才及留住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地方政府花大力气引进来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留住,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转变思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做好本地人才的培养、保障工作,确定人才考评的标准与尺度,对引进之才与本地之才在人才待遇、升职及其他保障方面做到不偏不倚,方能对人才有真正的激励作用。

第五,培养新一代人的奉献精神。由于各地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边远地区的工作、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这就需要培养新一代人的奉献精神,学习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光荣事迹,从先辈创业的历史中寻找精神食粮,助力新一代人的成长。同时,也应加强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引导,特别是对个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轻人,应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价值观,认识艰苦磨砺是人生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让其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生活。

边远地区的人才缺乏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相信经过政府、社会及企业的共同努力,边远地区的人才问题能逐步得到解决,以助力当地社会的发展。

[①]参见:方林《中西部人才资源概况、原因及对策建议》,载《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论文集(中文部分)》2007年第11期;刘亦晴《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一个文献综述》,载《企业活力》2011年第1期;宋本江《中西部人才特区建设如何突破瓶颈》,载《中国人才》2012年第8期;

[②]参见:张国《简论中西部地区如何留住引进后的人才》,载《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4期;吴江《以改革之力建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载《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第12期;解亚红《关注政府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③]参见:苏红《比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期;范宝月《浅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吸引力发展现状——兼论如何构建中西部城市软实力》,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麻雪峰《推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研究》,载《辽宁行政学院》2015年第6期。

[④]参见:王启堡《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问题的研究》,载《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年第2期;冯昱《科技型企业建设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相关问题探讨》,载《人才资源开发》2015年第2期;仇屹珏《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研究》,载《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

作者单位:中共巴中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