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田松:有机食品贵在何处

[ 作者:田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2 录入:19 ]

——兼谈农民的劳动价值

总会有人疑虑重重,为什么有机食品会卖得贵,贵得值不值?

与普通超市的普通大米相比较,有机大米的确要贵,很多。比如天猫超市的五常稻花香米,55元5千克(十斤),璞谷塘、弘毅和分享收获的“同类产品”都要贵它四倍以上。那么,为什么要贵,值不值?

去年,在弘毅生态农场十年庆典上,听到社科院粮食安全问题专家邢东田先生提出的一个观点,醍醐灌顶。他说:“农民的劳动价值应该得到尊重。”

让我们摆事实,讲道理,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儿。

在我们这个工业化产品铺天盖地的时代,手工业产品获得了尊重。比如一块丝巾,如果上面的图案是手绘的,会比机器印制的卖价更高,高出十倍、百倍也不稀奇;如果丝巾本身是手工编织的,会比机织的卖价更高,高出十倍、百倍也不稀奇。再如一只紫砂壶,手工制作的会比机制的卖价更高,高出十倍、百倍也不稀奇。这样的例子可以一直排列下去,人们对此并不觉得奇怪,而是予以认可。按照邢东田先生的说法,手工艺人的劳动价值得到了尊重。

那么,回到种地这件事儿上,相比于工业化农业,农民人工种植、使用农家肥、不用农药而用人工捉虫等方式生产的粮食,为什么就不能卖出更高的价格?为什么就不能卖出十倍、百倍?很简单,农民的劳动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为农民作为农民的劳动没有得到尊重,农民在土地上辛苦一年,不如进城打工一个月赚得多,便迫使、诱使、促使农民放弃土地上的劳作,进城成为农民工。因为农民在土地上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尊重,如蒋高明所说,农民便不会爱惜土地,不会精心伺候土地,喷喷农药撒撒化肥的确要省事儿多了,所以蒋高明又说,工业化农业让农民变懒,是懒人农业。

人应付土地,土地也会应付人。

农民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尊重,这是一个体制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姑且假设农民进城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与种田一年的收入相当,让我们比较一下:一边是在农田上劳作所付出的一年的劳动,一边是在作为农民工在城里打工付出的一个月的劳动,这两者怎么可能相等呢?

从劳动属性上说,郑也夫先生论证过,农民的农业劳动是复杂劳动。农民需要熟悉从选种、播种、耕地、铲地、灌溉、施肥到收割、打场的全部工序,还要了解与种田相关的从植物、土壤、昆虫,到物候、气象等全部知识。相比之下,工人的工业劳动是简单劳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面就展示过,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要会拧某个螺丝就可以了,比如富士康的工人,甚至不需要知道最终的产品是什么。如此,农业劳动应该得到更高报酬才对。

从产品属性上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就会慌,与手机、ipad相比,粮食才是刚需!如果每个生产者拥有其生产资料,都拥有对自己产品的定价权,我不相信农民的劳动报酬会如此之低。李昌平先生说,农民的贫困是制度性贫困,信然。

体制如此,社会如此,农民的劳动力必然向城里流动,农村便只剩下了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只有妇女、儿童与老人留守。而土地,由于多年工业化农业的化肥农药的累积,竟然变成了污染源,不仅污染自身,还污染河流、污染地下水。中国的农田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大量土壤重金属超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污染。因为化肥之中,就包含重金属。环保部和国土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中承认: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农田变成了污染源,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更加讽刺的是,农田已经变成了污染源,污染源上长出来的植物还能够叫做粮食吗?如果它不能叫做粮食,它的产量再高,它的价格再便宜,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机大米比工业化农业生产出来的大米贵四五倍,贵得值不值,就要看你能否理解到工业化农业的危害。如果你根本就不认为污染源上生长出来的植物是粮食,那么,它就是再便宜,甚至倒找你钱,也是不能吃的。如此,则有机食品,是唯一的选择,再贵也是值的。

工业化食品之所以便宜,还有别的原因。

一是忽略了环境成本。中国的传统农业,几千年都是生态的、有机的,生生不息。落到工业化农业手里,才三十年,就把农田变成了污染源。参照矿山生产的环保要求,地下的矿挖走之后,需要把地表复原;地表复原,是需要成本的。类似地,工业化农业施用农药、化肥种出了粮食,按照环保要求,也需要把土壤复原到种植前的样子,才对。这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把这个成本加到粮食中去,你会发现,工业化农业产出的粮食,要比有机粮食要贵得多!于是可以看出,工业化粮食之所以便宜,是以土壤退化和水土污染为代价的。这叫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相反,生态农业在生产出有机粮食的同时,还保证了土壤的生态完整。遗憾的是,政府对生态农业并不鼓励。这涉及到工业粮食价格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政府补贴。

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普遍补贴农业,在体制上补偿农民。而我们目前的状态是,政府对工业化农业有补贴,比如对化肥有补贴,对农药有补贴,将来可能还会对转基因有补贴;但是,对生态农业没有补贴。

换言之,目前生态农业的产品价格,是真实的市场价格。而工业化农业的产品价格,是忽略了环境成本,并且有了政府补贴之后的价格。

如崔永元所说,让每个人都吃得起健康的粮食,这是农业部的任务,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但是,在社会整体观念转变之前,在政府的补贴方式转换之前,有志之士不妨先行一步。通过市场,让农民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只有农民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农民才会回到土地上来,才会爱惜土地,保护土地。生态农业一方面为人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粮食,另一方面保障了国土的生态健康,生态安全。在这个意义上,生态农业的用户,不仅在保卫自己的身体,也在保卫我们的国土。

对于很多中产阶级来说,米价增长四倍,比如从每月100元变成400元,乃至从每月500变成每月2000,并不是做不到的。关键在于观念。更何况,食用有机食品,身体更健康,还省了医药费呢。夫子曰,食不厌精。几万块钱的包背在身上都舍得卖,吃得自己肚子里的粮食就可以马虎吗?

常有人说,依靠生态农业,我们的土地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就会有多少人挨饿。所以生态农业只能供养少数(有钱)人,人人都吃有机食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忘了,退回到五十年前,中国的农业都是生态农业,人人吃的都是特供食品。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近世大规模饥荒,都不是由于产量不足,而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换句话说,是人祸,而非天灾。

而且,更重要的是,蒋高明在弘毅农场的实验又表明,生态农业所达到的粮食产量,已经不亚于乃至超过工业化农业的产量。

结论是,生态农业可以养活中国人,也可以养活全人类。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连国土都不是生态的,怎么可能建设起生态的文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顾得猫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