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我市人民的主要副食品。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蔬菜生产是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级政府为确保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切实实地抓好蔬菜生产十分重要。
一、生产现状
1、生产规模适度,面积相对稳定。近几年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尊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蔬菜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蔬菜面积相对稳定在7万亩左右,总产为14万吨左右。今年全市蔬菜面积为7.1万亩,总产预计15万吨,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约为750斤,已超过了粮食人均占有量。
2、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目前全市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两大板块,即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和山区延季商品蔬菜生产区。
(1)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陆城三江大棚蔬菜专业村、陆城太堡湖、驿马冲、尾笔、红花套镇杨家畈村、高坝洲湾市村等桔园间作生产区;枝城镇龙王台村、洋溪村农户分散种植区。
到2016年,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面积约3000亩(其中大棚实际面积约400亩),总产1万吨左右,商品净菜约8000吨。
(2)山区延季蔬菜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潘家湾乡的梁山村、潘湾村以及聂河镇白家淌村,面积约1000亩,总产1500吨,商品净菜约1000吨,主要产品为辣椒和豆类以及少量特菜。
3、蔬菜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的推进,我市蔬菜科技培训工作全面进行,全市蔬菜种植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尤其是专业蔬菜种植村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增高,主要表现在应用蔬菜最新科技果、推进蔬菜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和品质等方面。
4、产后传统加工仍在进行。到2016年,全市蔬菜加工虽然没有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小型加工企业、小作坊式的家庭小型蔬菜产品加工仍在进行,主要包括土老憨的野菜开发加工,聂家河部分农户的榨菜加工、陆城太堡湖一带的萝卜干加工等,通过加工,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蔬菜自给率低。导致全市蔬菜价格偏高且不稳定。目前全市商品蔬菜生产总量约为1万吨,实际净菜约8000吨,而全市城镇商品蔬菜消费约为18000吨,全市全年蔬菜自给率为44%,蔬菜缺口为1万吨。由于本市蔬菜商品生产供应率低,致使外地蔬菜大量进入,因而导致了宜都菜比宜昌贵,宜昌菜比武汉贵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一是全市商品蔬菜规模小;二是对商品蔬菜投资严重不足;三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2、设施农业落后。导致春菜生产严重不足,外地菜大量进入我市。到2016年,全市蔬菜大棚面积约400亩(主要在三江村),生产量约为1400吨,而全市春季蔬菜销量约4500吨(不包括农村人口消费),春季蔬菜缺口为3100吨。若包括农村人口消费大约全市春菜销量在7000吨左右,则缺口为5500吨,因此,蔬菜设施栽培应引起高度重视,刻不容缓。
3、大宗蔬菜产品过剩。茄果类品种供不应求,在大宗产品中,根菜类、白菜类在我市农村家家户户种植,其面积已达到3400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48%,总产量60784吨,占全市蔬菜总产146163吨的41.6%。显而易见存在着生产过剩现象,相比之下,全市茄果生产面积只有4749亩,占全市蔬菜面积6.6%,总产5919吨,占全市蔬菜总产4%,加之外地市场的调出,这就使茄果类蔬菜价格居高不下,产品往往供不应求。
4、蔬菜产业投资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对蔬菜产业投资有限,致使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蔬菜基地设施建设不足,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害,蔬菜生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市场价格就会引起波动。
5、科技含量较低、科学种菜水平有待提高。蔬菜生产种类繁多,受气候因素制约程度大。全市目前除三江蔬菜专业村科技种菜水平较高外,其它地方都处于传统种菜水平上。仅管有许多优良品种推广,但良法跟不上种子的推广步伐,出现了好品种没有好收成的现象。有的地方虽然建有设施(大棚),却未引起重视,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导致种菜效益不突出所致。
6、蔬菜流通体制不完善。一个地方蔬菜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蔬菜流通体制的是否完善。我市除了丰店批发市场外,还缺管大批蔬菜产销经纪人和基层专业合作组织,这是我市蔬菜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我市发展蔬菜的有利条件
1、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我市地处长江与清江交汇处,焦柳铁路、318国道、鸦来线、鸦澧线、红东线,构成了我市铁路、公路交通的区位优势,在4个小时内鲜菜可抵达武汉、长沙、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在10个小时内鲜菜可运往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
2、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我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条件,全年平均气温16.7℃,≥10℃的积湿4700-5300℃,作物积极生长期240多天,无霜期270天左右,日照时数1738.9小时,全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mm之间。
我市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带,海拔50多米到900多米,既有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在平原地带,适合各类蔬菜生产,尤其是大棚蔬菜,在丘陵地带,特别适合粮菜型种植模式,在500-800米地带的山区,比较适合种植延季蔬菜中的茄果类。
3、有一定的种植基础。我市沿江地带的农民视种植蔬菜为日常开支的钱带子,有种植优质蔬菜的习惯,在丘陵地带,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逐步认识到粮菜模式种植的经济效益,瓜类—水稻,玉米—豆类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山区500-800米地带,正在探索延季蔬菜的高效栽培技术及市场拓展。
4、部分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红火。三江村的大棚蔬菜、梁山的延季茄子、辣椒,潘湾的菜用土豆和食用白合,王家畈的地黄瓜等产品比较受市场欢迎,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收入。
四、对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宜都建成中等城市的规划,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必然相之配套,建议按15-20万城市人口科学规划基础建议,合理布局各类蔬菜种植规模。
(1)扩大大棚早菜生产基地,确保春菜充足供应,按照15-20万城市人口消费,我市大棚早菜必须保证有2000个标准大棚(1000亩)生产基地。目前我市现有400亩,还需新建600亩,1200个标准大棚。新建大棚早菜基地,必须具备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条件好的地方。根据我市地域现状,建议在松木坪徐家湾村规划1000亩早菜生产基地,分期建设500-800亩蔬菜大棚。
(2)加强延季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延季蔬菜基地是解决我市秋季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特别可以解决茄果类短缺的矛盾。建议在潘湾乡梁山村、南冲村、潘家湾村建设5000-10000亩延季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萝卜等市场畅销品种。
2、坚持科学光菜,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建议市政府将蔬菜列为支柱产业,加强领导和指导,市级要成立蔬菜产业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有关乡镇要配备公益性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办好示范,提供系列服务,安排必要经费对科技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推动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农科教结合的优势,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探索城乡、农区和山区等不同区域蔬菜产业发展模式。
3、突出名优特新,优化种植结构,抢市场上效益。一是明确调整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配置资源为重点,本着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方针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产品开发科学性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就开发什么。二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建好商品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大户、大村、大乡(镇),形成资源特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三是采取综合措施创蔬菜品牌,用名牌和品牌去开拓市场,提高附加值。
4、制定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建议整合农、林、水、国土、扶贫、移民、科技等方面资金对蔬菜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各商业银行(信用社)对菜农、蔬菜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积极招商引资,增加蔬菜产业投入。
5、培养一支过硬的营销队伍。根据全市蔬菜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300-500名蔬菜营销大户,他们一是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种植国内外最优良品种,最先进的栽培技术,起到良种良法的示范作用。二是将全市生产的高质量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可以推动全市蔬菜向更高目标发展。
6、切实加强领导。蔬菜产业的发展,必须得到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技术推广队伍,必须有相应的发展政策。我们相信,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市蔬菜必然出现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作者单位:宜都市老科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