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党建是党的基层党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枣阳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襄阳市委的部署安排,坚持把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条红线。尤其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针对当前我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促使我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得到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一、我市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街道、社区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我市城区共有3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共31个社区。城市人口将近26万,其中党员约17000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市委重点围绕基层体制、基层队伍、基层治理、基层服务、基层保障五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三级联动机制。城市基层党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委是“一线指挥部”,街道党工委是“龙头”,社区党组织是“战斗堡垒”。我们通过三级联动机制,明确相关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市级层面,市委履行第一责任,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城市党建工作提出思路,制定政策,加强指导;街道层面,街道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抓好社区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督促落实;社区层面,社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贯彻落实上级党委部署的各项任务,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联系服务群众。社区党组织联合辖区机关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实践证明,市、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起来,上下共同发力,整体系统推进,一级抓一级,形成一盘棋,从而使组织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动员更加有力、推动工作更为顺畅、服务群众更为有效。
(二)选优配强社区“班子”。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班子,能凝聚一方群众,服务一方百姓。我们把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以换届为契机,把年纪偏大、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素质偏低的换下去,把群众认可的好人、能人、热心人、正派人、威望高的人“五种人”选到社区党组织班子中,同时要求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吸收社区民警担任兼职委员。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教育培训,每年市、街道两级对社区书记、班子成员轮训一遍,安排优秀社区党务工作者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了社区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加强社区后备干部培育,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全市社区大学生村官配备率达到100%,31个社区领导班子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48.8%,35岁以下达到16.74%。
(三)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服务转型升级,打造服务型社区党组织,我市推进服务精细化,以社会组织培育、志愿者团队服务、辖区居民结对帮扶、空巢老人帮扶、“爱心小课堂”留守儿童关爱、社区“纳凉点”行动、“道德讲堂培训”、社区阵地提档升级等十大行动为载体,强力推进社区服务。按照“部门管事、街道管人、社区履职”的管理模式,对社区职能部门、服务机构和专职社工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整合,使部门和社区各自作用得到最大利用和发挥。社区按标准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人社局的养老、医疗保险、劳动就业,计生部门的计划生育服务,卫生部门的医疗卫生,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优抚工作,公安部门的户籍办理等工作均进驻到各社区服务大厅。80%城市社区实现了“老有所养”,其中城区北关、南园、西园等社区还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月平发放60-15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
(四)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如果不能互联互动、共建互补,就会成为制约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的瓶颈。我们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活动,要求社区党组织、驻区机关单位通过多种途径,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问需于民。坚持将居民需求与在职党员个人特长结合起来考虑,按需设岗定责,设置多种服务项目,方便党员认领岗位,服务于民。市卫计局、市科技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市林业局、市司法局等多家单位组建社区治理、法律维权、健康义诊、科普宣传等专业化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巡回服务;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组织党员干部每月义务为社区打扫卫生,清洁环境;市委老干局组织老干部艺术团多次到社区福利院进行文艺演出,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441名在职党员参与进社区为民服务的工作中来,打造了“笑颜义工队”、“认领微心愿”、“帮扶结对”、“关爱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服务品牌,进一步推动了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密切了全市党群干群关系。
(五)切实加强基层基础保障。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市委制定了社区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把各部门关于社区的政策、资金、项目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两年来,我们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1500多万元,按照办公费每个社区每年6-8万元,城市社区主职干部每人每年24000元,“两委”班子成员每人每年17000元的标准,解决了社区办公和人员经费。同时,每年还安排社区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在工作推进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受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除了完成政府安排部署的阶段性任务,一些部门将社区视为本单位下设机构和本系统业务“进社区”的工作载体,导致社区党组织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行政负担越来越重,党建上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变成了“耕人家田荒自家地,本末倒置”,使得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发挥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从党组织自身看,社区发展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人员缺乏,“无人办事”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党组织战斗力削弱。再加上基层人员天天疲于奔命,可是职业发展空间不大,待遇不高,使得工作积极性不足,也间接影响了党组织功能的发挥。
(二)社区共建工作开展力度还不够。目前部分社区党组织整体运作能力还难以与社区共建的需求相适应,一些部门的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的改革和调整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许多社区虽然建立共驻共建工作机制,但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共建意识不强,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社区党组织要开展工作,聚合好社区内各种党建资源是前提,但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组织,有责无权,犹如“芝麻官审诰命,低职高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人际关系来维系,覆盖面不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全面意义上的“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共驻共建氛围。即使建立了社区大党委制度,但大党委在管理、资源、行政职能等方面并无优势,暂时无法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导致社区大党委制度很多时候并没有发挥出更大的实际作用。
(三)基层党员管理和教育还不到位。表现为:一是流动党员管理上比较薄弱。流动党员主要有以下几类:(1)外来务工经商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有的即使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也不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无法识别党员身份;(2)迁居党员。这部分人员迁移到新居后,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或者把组织关系放在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3)退休后二次就业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因嫌转移组织关系麻烦,往往不转移,声称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4)毕业后、就业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退伍兵党员。这部分人员中有的待分配时间长达一年,在“找工作”期间,多数不能及时递转组织关系,即使转移了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也比较困难,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5)流动人才中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多为科技人才,流动性大,有的党员政治意识不强,长期脱离组织;三是辖区单位党员难管理。社区党组织只能管理党组织关系在本社区的党员,针对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由于其党组织关系由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管理,使得此类党员很难服从于社区党组织管理,即使有社区大党委制度的协调,社区党组织没有应有的权威性,有时也对社区党组织安排的社区性工作推脱、敷衍。即便是将辖区内单位党员的管理权下放给社区,社区在原有党员的基础上,一下子增加了千余人,面对庞大的党员队伍,由于社区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开展活动等方面自身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社区党员队伍难管理、管理难的问题。四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党员学习教育力度不深,部分社区干部和社区党员很少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平时开会时只是部署工作,导致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少部分党员不仅不发挥作用,而且做群众的尾巴。
(四)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亟待提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域不断扩大,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必须具有更高的统揽全局、组织协调的能力。目前社区党组织的自身能力与此要求还有距离,而且基层党务工作者严重缺乏。部分党务工作者缺乏城市管理专业知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管理方法、工作手段等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工作思路不宽,组织领导能力不强,社区管理层次水平较低;还有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存在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偏弱、工作效率不高,好比是“泥腿子率三军,小才大用”,与日益拓展的社区党建工作不相适应。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上述问题对我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蓬勃开展的局面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大党建”格局。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副科级的社区“大党委”。社区“大党委”受市委直接领导和街办党工委业务指导,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社区党组织资源,以区域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新格局。以区域社区大党建为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来引导和协调各种社区治理主体,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为社区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研究制定《社区“大党委”运行规则》,明确社区“大党委”职责、党委委员职责、党委工作制度等。推行“一委三会”机制,在社区党委领导下,设立议事会和监事会,与居委会分别行使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强化党委议事功能,构建社区民主自治新机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签订社区党建共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把社区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并设立专人专项负责制度,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依托社区党建联席会,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向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以行之有效的制度,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共驻共建的载体,有效地调动社区党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明确当前社区党建工作主要任务。一要把搞好社区治理和服务作为社区党建的首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使社区服务在改善居民生活、增加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要在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贫困人口生活困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要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兴办文化事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共创文明社区。三要积极维护社区稳定。社区党组织要把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动员辖区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居民创造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要依靠党员、干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城市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三)进一步扩宽党组织服务群众功能。通过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依托社区党组织管好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党的工作网络,帮助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依托社区网格建设,灵活设置社区网络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等各类功能型党组织,将本社区内的各行各业的党员组织起来,充分调动政府、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如医疗服务网络、治安防范网络、结对帮扶网络、志愿者服务网络等,切实为群众搞好服务,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社区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场所。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切实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好书记。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公开、平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选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选聘下岗职工、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居委会任职,并从中选优秀党员担任支部书记。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社区党员、辖区单位党员、流动党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技常识等,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逐步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课题组组长:黄俊 中共枣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成员:姚家才 冯全锋 赵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