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郐艳丽在公共管理学院学术沙龙做了“乡村治理模式案例研究”专题讲座,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秦波教授主持。
中国乡村实验遍地开花、类型纷呈,成为比城市更为激进的变动所在,本研究以乡村治理主体的组合结构与组合力量为分类标准,建构全谱系的乡村治理类型和模式,并通过11个模式的相应典型个案进行实证解释,剖析乡村治理主体的参与目的、行为特征,总结不同治理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适用范围和存在风险。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并促进其自我发展,成为各地工作重点;现实中各地对此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并产生了一些成功案例。但这些案例经验的的可复制性与其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考量,在此情况下希望通过模式梳理与案例实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项研究以郐艳丽老师所主持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农村住区规划技术2008BAJ08B01》为技术基础,以乡村治理主体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其进行逻辑组合,结合数十年的实证调研,将我国当前乡村治理模式细化为11种基本模式,并针对不同类型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典型案例,对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乡村治理模式的主体特征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下各模式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和行为逻辑;现实中的治理模式多有“乡村建设派”(内生型)、“乡村工业派”(外力型)及这两种派别相互融合型的内在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其成本、效果差异。
由于政府、企业、集体的经济支撑,都具有改造乡村生活环境的共同属性,试图剔除内存于农民身上的散、愚、私和村庄的脏、乱、差。从路径而言,多种模式均存在可持续性的问题,并且多存在治理主体頻变、治理政策頻变和行政干预过度的问题,最终,文章认为乡村治理需要外在激励和内生动力的并行才能标本兼治,并且重点强调了治理主体多元化及能动性的重要性。郐艳丽老师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进行了筛选和比较,在文章的基础上扩展了乡村治理的案例模式,分析了各模式成功的内在原因与外在环境,为我国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指导。
会后,参会老师和同学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思考,并与郐艳丽老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