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汝州市按照中央、省委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基层党建所实践的“五步工作法”(即“选、扶、考、奖、培”)从根本上改变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作风不实现象,形成了上下一心、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步骤一:严格“选”,选好用好带头人。汝州市严格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创新实施实名制推荐、数字化评定、多渠道选用的方式,选拔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强,敢担当、能干事、没有“病”的优秀干部到基层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
一是重实绩、看“数字”,选优配强乡镇党委书记。研究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优先条件管理办法》,坚持看党性修养、看责任担当、看工作实绩、看群众公认、看任职资历、看岗位需要等“六看”标准,聚焦重大项目、重大事项、重大任务、重大改革等“四重一线”主战场,充分运用年度综合考核、“三大主体”工作考核、平时考核的结果,建立干部实绩档案,结合全局性工作业绩、岗位性工作业绩、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实行优先条件“数字化”管理,选任乡镇党委书记首要考虑优先条件积分排名靠前的乡镇长、市直委局主要负责同志。按照“把最放心的干部放在最不放心的地方、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在最急难险重的地方、把最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放在最艰苦的地方”的思路,把敢于担当、品德优良、业绩优秀的干部选拔到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来。目前,20个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的平均年龄由过去的46.7岁年轻化到现在的43.5岁,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进一步优化了乡镇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二是多渠道、梯次化,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围绕优秀村干部、机关中层干部、道德模范、新乡贤、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十大群体”,按照“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优良品德、有创新思维、有服务意识、有廉洁正气”等“六有”标准,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考选、乡镇党委委派等方式,选拔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奉献劲头足的党员任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目前,全市442名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由过去的54.6岁降低到现在的48.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28.5%,比以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
步骤二:精准“扶”,打牢基层强基础。汝州市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思路,按照扶班子、扶发展、扶阵地的要求,实行市级领导、市直委局、机关干部三级分包责任制,实现乡镇、村、贫困户三个全覆盖。
一是建立联系分包机制。实行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制度,每个乡镇由2至3名市级领导联系,规定每月15日为下访日,要求四大班子领导每月至少调研2次,指导乡镇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帮助化解疑难信访案件;实行市直单位联乡包村制度,按照党委部门包软弱涣散村、政府部门包经济落后村、执法部门包管理混乱村、信访部门包矛盾突出村的原则,选派40个重点委局联系20个乡镇、办事处,并分包2至3个村,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党员干部教育、社会治安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工作;实行机关干部分包贫困户制度,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机关干部每人分包一户贫困户,共分包5543户贫困户,定期走访、看望、慰问,帮助解决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把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层层传递。
二是建立第一书记选派制度。从全市各单位选派120名优秀年轻干部,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期为两年,第一年考核合格后,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但在一年试用期内,仍在村里工作,负责引导所在村创建成为文明村,并培养推选出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村两委班子。抽调60名优秀副科级干部,下派到“软、散、乱、穷”的村任第一书记,任期为一年,市财政为每村划拨3万元专项工作经费,负责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发展农村党员、宣传法规政策等工作。同时,从全市重点委局选派55名副科级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成立帮扶工作队,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以党的政治优势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是推行“一村一警”工作机制。坚持“大信访、大治安、大服务”工作理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一村一警”工作制度,从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政法机关选派459名优秀干警分包全市459个行政村,明确化解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防范、强化治安管理、掌握社情民意、开展普法教育、走访服务群众等六项职责,强化督查考核,对表现突出、成绩明显、群众公认的包村干警,是党员的任命为村支部第一副书记,不是党员的任命为村委会第一副主任,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提升公众安全感。
四是建立村级标准化阵地建设制度。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按照“6+1+1+N”模式,推进基层村室标准化建设。“6”即“六有”,有综合办公室、有谈心说事室、有党员活动室、有图书阅览室、有健康卫生室、有农村电商网点或便民超市;两个“1”即一厅、一广场,有党群综合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广场;“N”即多个特色功能室。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新建、改扩建标准化村室219个。
步骤三:注重“考”,激发动能增活力。建立完善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乡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考”评为导向,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是建立完善乡镇党委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研究出台了《乡镇街道经费拨付与底线工作挂钩管理办法》,明确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信访稳定、脱贫攻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媒体应对”等六项底线工作,并与重大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等作为“三大主体工作”,把乡镇工作经费由每月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其中50%作为底线工作挂钩经费,每月初由市督查考核奖惩领导小组对各乡镇上月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报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审议后执行。同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对辖区各项工作负主要责任,并将考核结果与党委业绩评定、干部职务晋升等相挂钩。研究制定《关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对出于公心、为了工作、为了发展,而出现问题和失误的干部,组织上充分给予关心和照顾,让大家挺直腰杆、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去干事、去推动发展。
二是建立完善村支部书记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村支部书记“维护中央权威、带领农民致富、壮大集体经济、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开展文明创建、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廉政建设”等十项工作职责,设立不同的考核项目、不同的分值,按照标兵、优秀、先进、合格、不合格等五个等次,每季度由乡镇党委对村支部书记考核一次,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村创建、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确认五个等次的人选;对确定为先进等次以上的,由市委组织部进行复核,确保考核的实效和公信度。
三是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在乡镇层面,对措施不力、工作滞后、出现问题的乡镇,全市通报批评,并直接扣减当月工作经费,问题严重的,严肃追究党委书记的责任;对先进单位给予经费奖励和党委书记记功奖励。2014年以来,因信访稳定、环境保护等问题,先后免职处理了2名乡镇党委书记,对6名党委书记进行重点约谈。在村级层面,对评选的标兵和优秀村支部书记,在市乡村三级干部大会上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等次的村支部书记进行约谈,对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等次,且经约谈无明显效果、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支部书记,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组织处理。
步骤四:强化“奖”,正向激励给荣誉。汝州市围绕文明村、达标村、示范村、红旗村创建,从经济待遇、政治荣誉等方面,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实施文明创建奖。研究出台了星级文明村(居)评选管理办法,按照“两委班子健全有力、社会秩序和谐安定、群众法律观念较强、经济发展环境优良、村庄面貌整洁优美、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文明道德深入人心、基本国策有效落实”等十个标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对评选出的文明村给予村两委班子工作经费奖励、村庄建设资金奖励、村支部书记绩效工资奖励、70岁以上老人生活奖励、学生教师学习奖励、中招考试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加分奖励、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奖励、进城购房补贴奖励等。目前,264个行政村被评为星级文明村,占全市总量的57.5%。
二是实施环境创建奖。按照有两委班子办公场所、有文化广场、有图书室、有便民服务中心、有警务室、有农村电商服务站、有垃圾中转站、有污水处理设施、有“户户通”村庄道路、有标准化小学或幼儿园等“十有”标准,投入3.6亿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达标村、示范村,由乡镇党委进行初审,市农业农村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创建为达标村的,市财政奖补20万元;创建为示范村的,奖补30万元。目前,全市195个村创建成为省定达标村和示范村,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实施星级组织奖。研究出台关于开展村(社区)党组织星级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基层阵地好、工作成效好、群众反映好”六个方面,评定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党组织,分别给予2万元、4万元、6万元党建工作经费奖励。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星级党组织倾斜,并作为村支部书记业绩评定加分依据,享受相应的养老金奖补待遇。
四是实施津贴补助奖。市财政每年列支2500万元专项资金,将村支部书记津贴补助由400元提高到1500元,村两委班子副职由300元提高到900元。对离任村支部书记,工作年限满9年的,每月发放180元补助,工作年限满18年的,每月发放200元补助。2016年列支300万元专项经费,按照平均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对评为合格等次以上的村支部书记,分别给予市级表彰奖励;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村支部书记,落实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五是实施政治荣誉奖。对年度考核达到先进等次以上的村支部书记,优先推荐为乡级人大代表、党代表等;对连续三年考核达到标兵或优秀等次的,优先推荐为市级以上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年度考核连续达到标兵或优秀等次的,根据有关规定和任职条件,优先招录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优先选拔为乡镇领导干部,畅通村干部的“进口”、“出口”。2014年以来,有8名优秀村支部书记被招录为乡镇公务员,41名大学生村干部被招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时,开展荣誉树种植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村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和新乡贤人物、文明户、汝州精神先进人物等,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在其家门口分别种植公仆树、乡贤树、美德树、幸福树,增强先进代表的政治荣誉。
步骤五:重点“培”,增强素质提能力。坚持从强化学习教育入手,全面提升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谋划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善于运作的能力、廉洁从政的能力。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开设“新风汝州”干部大讲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分期分批对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同时,定期组织乡镇党委书记到井岗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省委党校进行学习,组织村支部书记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使大家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与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强化能力教育。编印《应知应会手册》、《党员干部知识手册1000问》等读本,发放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强化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改革事项、重要会议精神和金融、土地、规划、互联网+、依法治国等专业知识学习。同时,选派20个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到外地任乡镇办事处党委副书记,进行挂职锻炼,重点学习城乡环境整治、新兴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投融资等先进经验和做法。同时,以乡镇为单位,经常性组织村支部书记外出参观学习,对比先进,查找差距,理清思路,强化举措,增强推进工作、干好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强化廉政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研究制定汝州市党员干部“十不准”,实行巡察机制,高规格成立了市委巡察办,下设五个巡察组,一年完成一次对20个乡镇办事处的巡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坚决惩处违规经商办企业、参与违法建设、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小官大贪、小官大腐”行为。今年以来,共立案125起,党政纪处分127人,其中,查处乡科级干部13人、一般干部32人、村组干部82人。
作者:闫景铂,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王谦,市委组织部组织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