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帮扶干部的日志中看到了这样一则,大概意思是说在自己所驻的贫困村有一家特困户,经过政策支持终于把破旧的房子改建好了,不再风餐露宿了,但是日常生活还是举步维艰。快过年了,这名帮扶干部就多方争取、自己筹集,得来了一笔款子,在过年前和一名村干部一起给这家人送了过去,好让他们一家过上相对宽裕的春节。但就是这件事被当地政府的领导干部知道后,反复叮嘱他们和这家特困户,“千万别让他们知道”!
一问:是什么?
这个“他们”指的是其他村民,也包括其他没有得到这笔款子的贫困户。这名帮扶干部越想越不明白,甚至心头有些不是滋味儿:为什么这么一件掏心窝的好事情,还要严格保密,不得声张,好像自己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一句“千万别让他们知道”,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很多怪像和无奈。在乡镇实际工作中,确确实实有很多的事情,“千万别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利民惠民的资助,“千万别让他们知道”;有一些指标限制的帮扶救助,“千万别让他们知道”;有一些重要领导来访、重要政治性活动和敏感节点的敏感事情,“千万别让他们知道”。因为怀揣这些“千万别让他们知道”的秘密,不少基层干部总是和群众隔着,工作起来畏首畏尾、藏着掖着,进而加深了干群之间的嫌隙,影响了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地。
二问:为什么?
“千万别让他们知道”,究其原因,乃是一个“怕”字。“怕”工作被认为不公开公平公正,仅有的政策资源遭到群众的哄抢,造成不好控制的局面;“怕”帮扶对象互相攀比在脱贫攻坚中获得的利益,因此提出一些要求,政府根本无法满足;“怕”滋生出一些矛盾,造成部分群众闹事无法处理、非法上访化解,影响到干部的形象,丢掉个人发展的机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生动体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基层工作的价值定位。如果这样包包含含、遮遮掩掩,对基层工作绝非好事。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需要的是阳光的基层、融洽的基层。
三问:怎么办?
干好基层工作,于民,应该以诚相见。当上面的扶贫惠民政策走到基层,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化作真金白银的帮扶措施的时候,作为基层工作干部,自己首先要把政策吃透,把当地的情况摸准,让这些资金不偏跑乱跑。当面对老百姓的时候不是不说,而是把重点的大说特说,把群众不理解的反复说,说明白说准确说透彻,进而在帮扶工作中,让需要政策的群众受益,让不符合帮扶条件的群众心服口服,让社会各界信服认可,不断地教化百姓、推动工作。
干好基层工作,于事,应该依法依规。扶贫政策、帮扶资金,是很多人眼中的“唐僧肉”,不管符不符合条件,能享有就被视为是一份荣耀,这给基层干部的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作为基层干部,唯有把好政策的标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客观公正地评判、处理,面对好的政策,基层干部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哪些群众可以在政策中脱贫解困、当地可以得到怎样的发展机遇,而不是自己或者亲朋好友可以在其中获得多少好处。面对大笔的救助资金,基层干部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谁最需要这笔资金来缓解当前的燃眉之急,而不是可以怎么超控,来体现自己的权威、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实践中,只有挺直了腰杆搞工作,老百姓和其他人才会没有话说。
干好基层工作,于己,应该严谨务实。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来,随着大量的资金和政策不断向基层倾斜,一些群众是富起来了,但是也有个别干部倒在了贪腐的路上。当前的基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的基层干部,更要在利益诱惑面前体现出坚强的党性修养,随时提醒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智慧和力量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面。对于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干部,即使出现了前进路上的问题,组织也不会一概而论,但是对于想在工作中捞一包贪一坨的,群众和组织是不会姑息的,即使“千万别让他们知道”也是枉然。
自己心中无鬼魅,还怕半夜敲门声?给一个特困户的现金资助,“让他们知道”又何妨?如果有和这家人一样困难的,不仅帮扶干部和乡镇干部要资助,更多的乡里乡亲都应该伸出援手来帮助,还有谁好意思有话说呢?
作者: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排楼乡乡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